日本战国: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
说到日本,最让人热血沸腾的大概就是战国时代了。
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因为它极富戏剧性,今天还端坐权力之巅的人,明天可能就身首异处。这是一个“下克上”的时代,人人都有机会去挑战权威,只是要以身家性命为赌注。
这也是一个如梦如幻的时代,在马可·波罗等作家的描述里,诸国山野遍出金银,上至宫殿下至民宅皆由黄金打造……而池上裕子在《织丰政权与江户幕府》中把这段时期概括为一个“由金银推动的时代”。
崇尚土豪金的秀吉
织田信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在战国最后的五十年,终于实现了所有战国武将的梦想——“上洛”,觐见天皇与当时的足利将军,获得出兵的大义名分,也就是日本版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原本都是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小弟”。但织田信长出师未捷而身先死,被明智光秀背叛,烧死在本能寺。之后,丰臣秀吉继承了他的事业,依靠天皇的支持统一了全日本。
在织田信长手下的时候,丰臣秀吉外号叫猴子。他其貌不扬,而且出身低微,原本是走南闯北的卖药郎,全凭织田信长赏识,才一步步坐上了高位。
豊臣秀吉像(高台寺蔵)
掌握天下之后,丰臣秀吉最大的爱好就是聚敛钱财。
他有多喜欢金子呢?比如说,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人都喜欢开茶会,邀请当时最富有、实力最强的商人参加,增进交流。丰臣秀吉为此打造了一间纯金的茶室,长这样:
复原版黄金茶室
这间茶室有三张榻榻米大(约4.86平米),天井和墙壁内外皆为黄金,纸拉门的格子上都贴着黄金和赤纱,可谓极尽奢华。它还是可拆卸式的,可以搬运到不同的地方再组装、使用。
而他为自己建造的居城——大阪城,外观是这样的:
大阪城
后世几经修复的大阪城,和最初的样子不太一样。不过,秀吉时期的大阪城只能更华丽:这些金灿灿的部分甚至不是镀金,而是纯金打制的。
丰臣政权时期的金箔瓦
他还拥有黄金打造的各种物件:金茶具、金团扇、金头盔……
文禄、庆长之役中被朝鲜军缴获的团扇,据说为丰臣秀吉所有
黄金推动的盛世先声
虽然也有像千利休大师那样崇尚沉寂、幽玄之美的,但或许丰臣秀吉的土豪金审美才更代表他身处的那个时代——战国末期,或者叫安土桃山时代,本来就是一个喜欢黄金的时代。
这个时候最有代表性的画作是这个样子的:
狩野永德的《桧图屏风》(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这样的画叫作金碧障壁画,以金箔为底,上面施以青绿颜色,一般用在屏风、隔扇、墙壁上。
同时代另一种常见的障壁画是色彩淡雅、线条素净的山水画,但从织田信长到德川家康的三代掌权人,都明显更倾向于豪奢、夸张、金碧辉煌的风格。
安土桃山时代的山水障壁画
战国时代的人不仅喜欢用黄金作装饰,也非常习惯以金银交易。
不论织田信长还是丰臣秀吉,都曾多次将黄金、白银等各种高价物品分发、赠送给天皇、公家、大名、家臣甚至俳优和相扑手等人。建造天皇御所,复兴神社和寺院,修筑安土城、大坂城、聚乐第等城池也花费了大量金钱。
以至于今天的人说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立刻就会联想到这是一个使用黄金的政权。
当时日本的黄金储备充足到什么程度呢?
一直跟随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的作家太田牛一写道:“自太阁秀吉公出世以来,日本诸国山野遍出金银,……从未见过如此大量黄金。下至山野村夫,无人不持大量金银。”
不只是权贵阶层,连农夫都随身携带许多金银!
织田信长用黄金购置了大量火枪和军粮等军需物资。在长筱之战中,他靠着三千杆火枪战胜了实力强横的武田胜赖。正是强大的军需物资征调能力支撑了他军事上的成功。
而为织田信长四处奔走、用黄金换取军需物资的就是商人。当时,京都附近的港口城市——堺,聚集着众多商人。在战乱的年代里,他们与市民一道建立起自立自治的体制,获得了社会地位。
织田信长曾在茶会上向商人展示一千枚金币,丰臣秀吉更是把“便携式”的黄金茶室搬到各地——宫廷、港口甚至战地,只为大肆展示自己的财力。
这样看来,喜欢黄金或许并不是丰臣秀吉的个人趣味。或者应该说,战国时代本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社会流动频繁的时代,豪华绚烂的黄金绘画、黄金制品最符合那个时代人的普遍审美。
历史拐点的到来
但日本不是自古就盛产金银。
古早的时候,倭国把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叫作“金银之国”,语气中不无羡慕。倭国的“大王”(那时候还没有天皇)非常希望能够从国内发现金银矿,不再依赖从朝鲜半岛进口的金银。
公元701年,终于有人报告朝廷说发现了金矿,于是这一年就改元为“大宝”。不过这个报告本身是作假。
直到公元749年,人们才从日本的奥州地区(今岩手县附近)发现了金矿。后来,黄金的产出非常顺利,过了不到三十年,日本朝廷就开始把黄金作为本国特产送给别国使节了。
又过了几个世纪,日本也开始被人叫作“黄金岛”“黄金之国”。
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录》中说,在中国东方的海上漂浮着一座名叫“Zipangu”(“日本”在意大利语里的发音)的岛国,盛产黄金,宫殿和民宅都是以纯金打造的。于是以哥伦布为首的航海家都开始寻找这个传说中的“黄金岛”。
一份1561年的地图上出现了Zipangu的另一种拼写“Zipangri”(左上角)
战国时代,大名们为了占有佐渡金山、石见银山、生野银山等矿产而大打出手。尤其是信长、秀吉等人,他们比其他人更早意识到经济力量的重要性。
池上裕子在《织丰政权与江户幕府》中提到,无论是信长还是秀吉,从一开始就想建立一个以商业和都市为核心的政权。
在他们之前,战国武将只想扩大自己的领地,增加田产、物产,进行土地改革。但是到了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时代,传教士跨越大洋来到日本,带来新型武器和关于世界的新认识。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无疑都捕捉到了新时代的脉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织丰时代确实是日本历史的拐点,一个古老的时代(中世)即将结束,新的时代(近世)就要开始了。
本文综合自“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第7册《织丰政权与江户幕府:战国时代》
★“讲谈社·日本的历史”,日本史里程碑之作,讲谈社百年献礼巨制;日本史学家写给大众读者的诚意之作。
★日本史学泰斗网野善彦领衔出品,集结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的一流日本史学家,整套书开放、客观、国际化,集四十年研究成果,代表日本史学界前沿水准,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地道日本史。
★一套书读懂日本史。
本套书共10卷,4112页,200万字,覆盖了日本从部落发展为近代国家共2000多年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时期,从水稻传入到王权诞生,从天皇的权威确立到摄关制度粉墨登场,从武士阶层崛起到南北朝分裂,从战国割据到江户幕府一统天下,再到明治维新,近代国家建立。本丛书从东亚与全球的视野出发,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今日之日本,乃至今日之东亚以及今日之世界。
★每卷以关键问题为锚,日本史学家从内部看自身历史,既有对宏观历史的纵横把握,也有对微观历史的细致体察;讲述既有大家风范,又有超强的亲和力和可读性,专为大众读者撰述。
★中文版历时五年,精心打造,设计考究,插图精美,值得日本历史和文化爱好者阅读收藏。
从翻译、编辑到装帧设计,诸多细节,无不用心。每卷彩插,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再现经典历史场景,图文互证,独具风格。
★国内史学名家汤重南、王勇、王新生、刘晓峰联袂推荐:读日本史,这一套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