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中国文化报在文艺评论版发表了音乐剧《在远方》二轮演出北京站中的主要演员和部分观演快递员来说戏、评戏,这些“主角们”如何看待剧中的“自己”?
中国文化报版面
“主角们”眼中的“自己”系列(一):在剧中饰演姚远的阿云嘎都有哪些的感受?
编者按:日前,音乐剧《在远方》二轮演出北京站结束,继续延续首轮演出热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这背后离不开演职人员的辛苦付出。快递员们整日穿梭于城乡,他们和剧中人一样,见证和参与着这个时代的改变。为了扎实剧本创作、在舞台上呈现更真实的快递员生活,音乐剧《在远方》的创演团队在创作、排练期间,多次深入快递业一线采风,甚至穿上制服送快递,了解快递业的真实情况,体验快递员的工作状态。一位主演说,“我希望通过塑造姚远这个人物形象,让大家知道快递员平时工作和生活的辛苦。”而要生动刻画塑造人物,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至为重要。一部作品,人民群众的鉴赏和评价理应受到格外重视。这部反映快递业的作品,特别邀请快递员观看。这些特殊观众如何评价这部作品,如何看待剧中的“自己”?本版特邀主要演员和部分观演快递员来说戏、评戏,他们的话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我是音乐剧演员阿云嘎。
作为一名音乐剧演员,我由衷地为参与创作并出演《在远方》这部作品感到开心。
剧照
《在远方》的“快递”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适值改革开放风生水起的年代。那时中国快递业正值迅猛发展初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群快递从业者怀抱梦想,努力向前,挥洒青春。故事的主人公姚远是民营快递业发展初期的一个代表,他和一帮兄弟一起创办了快递品牌“远方”。这部剧就是从“快递之王”姚远躲避稽查的故事展开的。
在开始排练这部剧之前,肖杰导演给了我一本书,书名叫《无处不在》,这本书讲的是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史。我从这本书中吸取了很多养分,后来我在创作、表演过程中的大部分依据也来源于此。
排练照
排练照
排练期间我们跟着快递员一起到快递一线体验生活,我还有幸穿上了制服,真实体验了快递员的工作状态。那是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天,有一份快递,我来来回回送错了三次,不是搞错了栋数就是上错了楼层,心一直是悬着的,后来终于找对了主人。成功送达的那一刻,心中的成就感很难用言语形容,同时也真切感受到了快递员的不易。
一线体验送快递
一线体验送快递
我们一直都是接收快件,一直都是买东西等待快乐,但是在物件的传输过程中,快递员们付出的艰辛却鲜为人知。当快递员出现在我们家门口时,他们亲切地微笑着,我们却不知道这背后可能是杂乱无章的仓库,需要一单单分流、一次次打电话、一家家送达快递。记岔楼层、跑错地方、看别人脸色都时常会发生,而用日复一日的耐心去完成工作的快递员,何尝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凡人英雄。我希望通过塑造姚远这个人物形象,让大家知道快递员平时工作与生活的辛苦,同时也为奋斗在各大城市拼搏的年轻人加油打气——不管是挫折也好,悲伤也罢,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
音乐剧《在远方》讲述的是我们父辈所经历过的时代,他们的勤劳、敬业值得所有文艺工作者书写。大家能看到,从首轮演出到刚刚过去的二轮演出,《在远方》一直在进化、在调整,因为从编剧、导演到主创演员,大家始终都在关注着观众们对“远方”的评价。舞台令我兴奋,虽然排练看似都在重复做着同一件事,但其实每一条、每一场大家都能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不同的亮点。例如:姚远在结尾向晓欧求婚的时候的一句台词“我给你一个胶带”,就是我们在后台磨戏时孙博老师一句玩笑话带来的灵感。这就是创作的快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化成戏搬上舞台。
剧照
何处是远方?到现在我也不能笃定地回答我的远方到底是什么,但我相信那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是我们向往的未来。我相信,每一位走进剧场看过《在远方》的观众,都可以从姚远身上感受到“闯荡”的精神,体会到“勇敢”的力量。
从事音乐剧这一行,能够参与一部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讲中国人自己故事的戏,让我觉得很有意义。在《在远方》中我参与创作了一些歌曲,它们的旋律并不复杂。这个故事是讲父辈的“草根文化”,高大上的音乐不适合,就是要质朴。希望我能继续通过原创音乐剧的形式,为奋斗在理想道路上的每一位平凡的英雄歌唱,用音乐传递更多勇气、自信和能量。
“主角们”眼中的“自己”系列将持续更新
下期将会有哪位“主角”登场?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