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曲艺挑战未来——回顾刘雨昕街舞版《三岔口》谈民族文化创新

发布时间 :2021-09-02

​​京剧是丰腴美满的中国美学,它拥有着强叙事的能力,唱腔饱满,表演恢弘,着力铺陈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又用东方的白描方式去构建出空间和想象。


国粹之美,中国戏曲的规整和曼妙是人生任何时段听到、靠近,都会觉得是好的人生滋养和体验。



可这份国粹艺术也如诸类古老文化陷入僵局,艺术受众的削减令人警醒不安。处于变革时代中的传统,年轻文化的阐释、接触和碰撞是京剧等艺术作品处于不坠之势可取的重要方向——在他者中保持自我。如何把传统的东西做得不晦涩,舒适而毫无隔阂感是众多年轻人前进的方向,很惊喜,我们看到了刘雨昕的这次尝试:用街舞走进戏园、走进京剧。



京剧名段《三岔口》攫取了任堂惠在暗中保护三关上将至三岔口夜宿时,与店主刘利华因误会而引起搏斗的故事片段,红烛一吹,一黑一白两武生,你来我往,构建危险庄严的戏剧氛围。而两武生的逡巡和试探,用轻巧的点墨使整个表演变得童稚可爱、富有机趣。


刘雨昕和林梦两人的双人舞表演,借助街舞的表达形式,运用组合技连震、埃及手、电流交替等街舞技巧,用街舞动作表达黑暗中的打斗,复原得精准完整。



京剧与街舞贯通的最珍贵的东西,大概是规整而高级的审美标准。京剧讲究一招一式全是戏,抑扬顿挫全是招,而这段双人舞之所以饱受好评,也来源于舞者的天赋、努力和诚恳,浸润着传统文化的讲究二字。



可从这段双人舞,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复原。街舞是刘雨昕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她想诉说的故事想表达的思想原貌,并散发出光芒。


她熟练地在街舞中运用京剧元素,有了京剧的加持,给街舞文化附着了一层更有力的审美,潮流艺术焕发着新貌。而街舞带来的碰撞,构建了传统文化与年轻人崭新的沟通方式,用现代的语言、澎湃的生机唤醒年轻人埋藏在文化里沉睡的基因。



更可贵的是,刘雨昕之于街舞之于国粹的意义能够因她的声量而得到传递和放大。《三岔口》的舞台之下,满场的年轻观众,看着国粹这么好的艺术,这么好的舞者,以这样亲切的方式来到我们身边。国粹的盛世仿佛回魂,无论你是否懂戏,街舞和京剧的结合循循善诱的普及让你探寻国粹之美。



这份因她掀起的对于国粹探究的风潮并非止步于国内,当晚的舞台结束后,刘雨昕的大胆尝试点燃了海外华人华侨对于国粹的热情,《三岔口》舞台表演登陆多国Twitter热搜榜首,这样华美庄严又诚意满满的舞台表达,重新让海外的中华儿女审视民族文化的价值,并激发出纯粹的民族之爱。 


 刘雨昕的传统文化积淀植根于深厚的家庭积累。刘雨昕出生于传统戏曲家庭,父辈的熏陶让她感受到传统曲艺之美。这份宝贵的与国粹艺术结识的契机让她领悟,古老又传统的技艺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是挑战未来的武器。带着丰沛的古典情怀,她没有让舞蹈仅仅局限于提高身体的柔韧性与韵律的窠臼,而是使舞蹈变成自我构建和变革文化的方式。如果说舞蹈技艺会随着岁月而逐渐退化,但她所坚持的深刻的舞蹈立意和舞台表达会引渡着舞蹈走向崭新的境界。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场舞蹈的盛会开始时已是深夜,舞台搭得很美,准备工作中,每一样道具,她要样样仔细,重复检查角度和距离是不是会影响视线。她为人澄澈,有着学舞出身的吃苦耐劳,对周围的人亲切温柔,对自己严厉不假退路。



很多人置身于作品前享受目光,而她把得失心、名利乃至自己置身于作品之后,每一个舞蹈的片段背后都仿佛历经了雕刻,这也使得她的作品野心勃勃而又有力量。 


聂鲁达说:骑上我唯一的浪,载月,披日,或烫或冷。


去乘上传统文化变革的浪 


于刘雨昕等文化革新者,是礼物,是火种,是挑战未来的武器,是一生不灭的修行。 


于京剧等国粹艺术,是突破、是进取、是焕然新生、重新成为中华儿女的骨中血,掌中爱。


之于你与我,是拯救民族将要烧毁的仓房。每一片传统文化的枝叶,都需要挺身而出的平凡人去守护,去守护街舞与京剧、传统与当代,现在与未来。 


这些探索和尝试还不够,我们如同《三岔口》的武生一样置身于黑暗之中,但我们已然看到了希望。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