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除了有贾樟柯导演这个金字招牌外,最吸引人的便是那副设计独特的海报,从下往上看,如同标题一般步入大海,海水越来越深,越来越蓝。而将海报倒过来看则是层峦叠嶂的群山,似乎暗示着这部电影题为大海,却又与大山密切有关。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部与《天注定》类似的电影,后来才得知是纪实访谈类的,这也注定了电影的受众群体会非常窄,再加上这部电影有一个异常沉闷的开头,甚至仅仅用沉闷都不足以形容那种别扭的观影体验,电影全片都在使用怼脸式的拍摄方法,好的方面是无论是物理上还是感官上都拉进了荧幕与观众的距离,而比较坏的方面会让人觉得欠缺了一些美感(当然这种感觉因人而异)。这样一个故事背景和开始,几乎会掐灭绝大多数普通观影者的热情。
电影到最后才解释的片名的由来,海盐县的余华站在海边说,大家都说海水是蓝色的,可我小时候看到的海水是黄色的,于是我就一直向远方游去,想游到大海变蓝,而这句话也概括了全片的主题:苦尽甘来。这样一个主题是不是太“伟光正”了一些?整部电影包含了几个主要人物:马烽、贾平凹、余华和梁鸿,期间也穿插了一些诸如莫言、西川这样的知名作家。整部电影里最有趣的是余华的段落,比起其他人“忆苦”的过程,虽然余华也在“忆苦”,但他统统描绘成了“苦中作乐”,这给我的触动很大,余华完美诠释了用“乐观”点亮生活,这或许是我最缺乏的心态。不过电影终究只是电影,所有人表述的与真实情况一定也会有些偏差,电影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释偏差,而是希望引导一种正能量,这至少是很有价值的事。
贾平凹的故事里说到,一个人生在那里,一半就死在那里。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像“宿命论”,但结合自己看,结合身边的人来看,这就是浅显的却被人们一直逃避的事实。很多人只有在功成名就之后才愿意去回忆苦难的记忆,而在取得成功之前永远也不愿意暴露自己难以言说的逆境,这像是一个缺陷,像是无法逃避却一直试图回避的难题,这个世界最不喜欢不思进取的人和眼高手低的人,但是很少有人分得清这二者中间最合适的区间在哪里。我觉得以自己来说,死去的那一半决定了不思进取,而活着的那一半向往着崇高的梦想,这二者甚至是同时存在的,而令人感到迷茫很担忧的是这二者还在加速背离,无论是活着的自己还是死去的自己是共同构成自己的一部分,只有重新寻找到自己与自己的链接,才能寻找到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