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平宁的小强——意大利G.91系列轻型攻击机小传(三)

发布时间 :2021-10-11

​​“吉娜”的征战——葡萄牙空军与G.91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葡萄牙在非洲的殖民地安哥拉、葡属东非(今莫桑比克)和葡属几内亚(今几内亚比绍)为争取独立,开始展开武装斗争。不甘心失去殖民地的葡萄牙政府决定采用军事手段予以镇压。但当时葡萄牙军队既没有足够的训练有素的兵员,装备和物资也很匮乏,尤其缺少作战飞机,很难应对距本土千里之遥而相互之间又相隔甚远的三个地区的游击战争。雪上加霜的是,葡萄牙在殖民地的军事行动引来了国际社会的反对,联合国还对其实施了武器禁运。这让葡萄牙无法通过常规渠道从主要的武器供应者美国那里购买装备。但葡萄牙作为北约成员国,还是可以从北约内部获得军事装备。只是在美国的压力下,这些装备只能用于履行北约内部规定的防务职责,不能用于非洲地区。为此葡萄牙不得不在1964年10月将原本部署在葡属几内亚的16架F-86F战斗机尽数撤回国内,进一步加剧了葡军在当地缺乏作战飞机的窘境。

  不过葡萄牙人并没有坐以待毙。在经过一番努力后,1965年西德政府同意向葡萄牙提供大约40架G.91R/4。这些飞机原本是希腊和土耳其订购的,订单取消后就由西德接收了下来。西德方面提供这些G.91R/4的交换条件之一是让西德空军获得葡萄牙南部贝雅地区的训练基地的使用权,其二就是这些飞机只能在葡萄牙领土范围内使用。然而急需飞机投入非洲作战的葡萄牙空军耍了个小计谋,宣称非洲殖民地也称为葡萄牙的“领土”,于是将G.91部署到非洲也就变的顺理成章了。

  1965年11月,驻蒙蒂雷亚尔的葡空军第51中队派出8名飞行员,前往西德莱普海姆,接受改装G.91的训练。同年12月4日,首批已换上葡萄牙空军涂装的G.91R/4飞抵葡萄牙。这批飞机都来自于原来希腊空军的订货。次年3月末,G.91陆续被运抵葡属几内亚。这些飞机在当地被组装起来,至7月初开始投入飞行。先期投入作战的7架G.91(序列号5401、02、03、05、06、17、18)组成1201分队,编入在当地的葡空军第121“老虎”飞行中队,由阿曼多.桑托斯.莫雷拉少校统一指挥。

被部署到非洲的葡萄牙空军“老虎”中队的G.91R/4被部署到非洲的葡萄牙空军“老虎”中队的G.91R/4


葡萄牙空军“老虎”中队G.91R/4涂装侧视,以及该中队的虎头标志葡萄牙空军“老虎”中队G.91R/4涂装侧视,以及该中队的虎头标志


  G.91在非洲主要执行火力支援任务,通常携带8枚70毫米火箭弹,以双机编队形式出击。飞机可携带的武器还包括普通航空炸弹和凝固汽油弹,必要时还会挂载副油箱,以延长巡航时间。葡萄牙空军作战的基本程序是利用夜间将飞机转移到前线机场并为飞机加满油,同时空勤人员向他们的陆军同行了解最新的地面情报并制定打击计划,最后根据计划在早晨出动作战。在部署到非洲的第一年里,G.91连同老式的T-6教练机和C-47运输机,总共投弹约5930千克。

  1967年2月22日,5407号G.91在执行任务时,挂载的炸弹意外地提前爆炸。飞机就此损毁,但飞行员成功地跳伞逃生。同一年里,还有另外4架G.91在作战中不同程度地受损。1968年G. 91的作战飞行架次翻了一倍多,不过损失并没有相应上升,全年只损失了一架飞机。到1970年,被部署到葡属几内亚的G.91的数量已增至12架,中队指挥官也更换为何塞.阿尔梅达.布里托中校。1973年6月28日,布里托在驾驶5419号G.91执行任务时,被游击队发射的一枚萨姆-7防空导弹击中,中校当场阵亡。苏制便携式防空导弹现在已是G. 91最致命的威胁。除了布里托中校外,还有另外三架G. 91先后在作战中被萨姆导弹击落,但幸运的是这三架飞机的飞行员都成功地跳伞逃生了。

  在莫桑比克,至1968年底,共有8架G.91通过海运抵达了贝拉港,并在新年到来前完成了组装。这些飞机被编成第502“美洲虎”中队,由费尔南德斯上尉指挥,驻地在纳卡拉。此后,随着第二批8架G.91的到来,葡军又在太特组建了第702“蝎子”中队,第一任指挥官为阿赞布亚上尉,1972年起改由何塞.阿曼多.维泽拉.卡多索少校指挥。

葡萄牙空军“蝎子”中队G.91R/4涂装侧视,蝎子图案绘制在机身中部,机腹减速板上涂刷有飞机战术编号葡萄牙空军“蝎子”中队G.91R/4涂装侧视,蝎子图案绘制在机身中部,机腹减速板上涂刷有飞机战术编号


G.91刹车轶事

  G.91的起落架刹车原本是由葡萄牙的OGMA公司提供的,但其价格相当昂贵,而且供应还不及时。702中队的一名机械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意外发现,这种刹车和当时行销欧洲的菲亚特125型家用轿车的刹车完全一致,而后者的价格则要低得多!而在这之后……反正G.91的刹车供应就没再出现过短缺。

  1974年4月,葡萄牙发生军事政变,独裁者萨拉查的统治被推翻,葡萄牙在非洲的殖民战争也就此走向终结。同年10月,502和702中队的飞机都被拆解,由波音707飞机运往安哥拉。在罗安达,两个中队被合并为第93中队。1975年1月,所有在非洲的葡萄牙G.91都被装船运往里斯本。在非洲期间,G.91总共飞行了约20000小时。有报道称新成立的安哥拉人民共和国的空军部队曾使用过2至3架缴获的G.91,但这种说法得不到确凿证据的支持。

  从非洲返回本土后,所有的G.91被部署在里斯本附近的蒙蒂霍基地,并被重新整编为第62“美洲虎”中队。1978年葡萄牙空军进行结构调整后,该中队的番号改为第301“美洲虎”中队。也就在这一年里,301中队作为葡萄牙空军的代表,首次参加了北约组织在比利时小布罗赫尔举办的“老虎会”。

  从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葡萄牙空军为保持G.91机群的规模和战斗力,又以很低廉的价格从西德分多个批次购买了总数多达96架的G.91。由于数量充足,这些飞机不仅用于补充损耗和作为零备件的来源,还装备了驻亚速尔群岛的第303“老虎”中队。此外,葡军还对G.91进行了技术升级,包括安装新型航电设备,采用马丁-贝克PW6A零零弹射座椅,并使飞机具备了发射“响尾蛇”空空导弹的能力。

  1985年北约再次在小布罗赫尔举办“老虎会”。参加这届“老虎会”的301中队为葡萄牙空军赢得了第二座银虎奖杯。他们的上一次获奖是在1980年,当时301中队在意大利的卡梅里基地为葡萄牙夺得了第一座银虎杯。

  两年后的1987年正值葡萄牙空军成立35周年。当年6月,在葡萄牙蒙蒂霍基地举办的北约“老虎会”上,东道主301中队展示了一架涂装无与伦比的G.91。葡萄牙人在这架序列号5465的飞机上绘制出了极其精美的老虎图案,令所有到场者叹为观止。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个老虎涂装只保留了40天。

1987年北约“老虎会”上的葡空军G.911987年北约“老虎会”上的葡空军G.91


1992年“老虎会”上葡军的G.91,注意进气口处有一个红色条状物用来模拟老虎的舌头,风挡前还有一副特大号的墨镜,整只“老虎”显得酷劲十足1992年“老虎会”上葡军的G.91,注意进气口处有一个红色条状物用来模拟老虎的舌头,风挡前还有一副特大号的墨镜,整只“老虎”显得酷劲十足


  1993年6月,葡萄牙空军的G.91完成了最后一次飞行。此后,这种在葡空军中已飞了75000小时的飞机彻底退出了现役。

双发大改——G.91Y“扬基”

  作为G.91系列的重大改进型号,G.91Y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出人意料的。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世界各主要空军力量都逐步迈入了超音速时代。当菲亚特在六十年代中期提出G.91Y的研制计划时,英法联合研制的“美洲虎”攻击机已经出现在绘图板上,而美国诺思罗普公司的F-5A“自由斗士”战斗机正在世界范围内大量销售。当时在意大利空军和政府内部就有人提出要购买F-5A的生产许可证,在国内生产这种双发超音速飞机,来装备意大利空军。不过,在对仍处于设计阶段的G.91Y的纸面性能进行评估,并与F-5A进行对比后,意大利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国货。1965年底,菲亚特得到了生产两架原型机的合同。次年12月27日,第一架G.91Y原型机在卡塞勒完成首飞。1967年6月,该机参加了巴黎航展。同年9月,第二架原型机也成功地飞上了天空。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菲亚特公司还一度参与了西德主导的VAK-191短距/垂直起降攻击机研制计划。从纸面上看,VAK-191的起降性能更好,还具备一定的超音速飞行能力,明显优于G.91Y,似乎是替代G.91的理想选择。但菲亚特显然并不这么认为,因此在G.91Y成功首飞后的1967年就退出了这个项目。而VAK-191后来的命运表明,意大利人这个看似保守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把宝押在VAK-191身上,那么直到“狂风”战斗轰炸机服役之前,意大利空军都将没有国产的新式战术攻击飞机可用。

G.91Y原型机,注意垂尾根部向前的延伸段开设有进气口G.91Y原型机,注意垂尾根部向前的延伸段开设有进气口


G.91Y四视线图G.91Y四视线图


  G.91Y是在G.91T的基础上研制的,外观上和之前的G.91很相像,也保留了G.91在未经整备的简易机场上起降的能力。但实际上,G.91Y基本上可以说是一架全新的飞机。菲亚特希望在这个型号上克服早期G.91R因体量小而带来的航程短、载弹量少的缺陷,因此其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机身加长加宽,动力装置改为两台并排安装在后机身内的美国通用电气J85-GE-13喷气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的单台最大推力为1236千克,加力推力1850千克。由于发动机推重比相对较高,因此两台发动机带来的重量的增加不算显著,而飞机起飞阶段的推力却提高了60%左右,使起飞滑跑距离明显缩短,初始爬升率大幅度提升,爬升至12200米高度仅需耗时4分30秒,在不同高度的飞行速度也都有了提高。此外,装两台发动机对飞行的安全性和飞机战场生存能力的改善也大有助益。机身的加长还使G.91Y的机内燃油携带量有了大幅度提升,机身内的六个油箱的总容量达到2600升,再加上机翼内的两个300升油箱,飞机内油总量增至3200升。此外,飞机机翼内侧挂架还可根据需要选择挂载260升、520升或800升幅油箱(用得最多的是520升副油箱)

  G.91Y的机翼也有较大的改进。主翼的结构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面积增大了约1.7平方米,前缘安装了全翼展襟翼,使起飞阶段的升力较之G.91R提高了30%,显著改善了飞机的低空低速操纵性能。主翼后掠角为37.4度,带1.3度的上反角,相对厚度10%,后缘安装有富勒襟翼,最大偏转角度可达40度。翼下的四个外挂点的总挂载量提高到了1815千克。飞机的尾翼也做了修改,面积增大。此外还将原来的单腹鳍改为双腹鳍。

  G.91Y的起落架得到进一步加强,支柱长度略有增加,并采用了更大的低压轮胎和更强有力的制动装置。为了进一步提高飞机对战时野战机场的适应能力,G.91Y在设计时还贯彻了美国海军陆战队提出的“小机场战术支援作战”概念,除了起飞助推火箭挂载点外,还在飞机上设置了弹射起飞连接点,并安装了着陆拦阻钩。

  G.91Y的机鼻锥也进行了重新设计,其容积扩大,内部可安装三台德.欧德.得尔夫塔TA-7M2相机和一台费柴尔德KA-60C相机。

  G.91Y的座舱仍和早期的G.91一样,有着充裕的空间。但座舱内配备的集成式攻击航电设备有了较大的改进,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安装了英国史密斯工业公司的Specto平视显示器,这是意大利作战飞机上第一次安装此类设备。不过最初平显在使用中问题不断,直到进行多次改进乃至重新设计后才解决了问题。飞机上配备的超高频通讯系统和敌我识别系统则和G.91R大致相同。

G.91Y座舱G.91Y座舱


G.91Y装备的Specto平显,该型平显也被“美洲虎”、“鹞”等飞机所采用G.91Y装备的Specto平显,该型平显也被“美洲虎”、“鹞”等飞机所采用


  G.91Y的固定武备和G.91R/3类似,为两门德发552型30毫米航炮,射速1100-1500发/分,每门备弹125发。由于航炮身管从机身侧面向前伸出,因此在低空飞行时很容易挂上电线之类的杂物。为避免出现这种危及飞行安全的情况,技术人员专门在航炮炮口处安装了一个保护框架。

G.91Y航炮舱特写,注意舱内还可以放置一些飞行员的个人物品。航炮身管上方翻转打开的是登机踏板G.91Y航炮舱特写,注意舱内还可以放置一些飞行员的个人物品。航炮身管上方翻转打开的是登机踏板


待命的G.91Y双机,可以看到航炮炮口处安装有保护框架待命的G.91Y双机,可以看到航炮炮口处安装有保护框架


  G.91Y的翼下挂架除了可挂载诸如美制Mk.82、Mk.81等常规航空炸弹外,还可挂载法制AS.20/AS.30L空地导弹和玛特拉火箭发射器,其对地攻击火力较之G.91R/1提高了约20%。


  首飞成功后,G.91Y在随后的试飞中展现出了良好的性能,表明飞机完全能满足意大利空军的需求。对此感到欢欣鼓舞的意大利空军很快就下达了20架预生产型的订单。1968年7月,第一架预生产型G.91Y交付意空军。此后,意空军分两批订购了总共65架G.91Y(含预生产型在内)。第二架原型机后来也按生产型飞机的标准进行了改装,并交付部队使用。或许是因为机型代号中字母Y的关系,意大利空军没有继续用“吉娜”来称呼G.91Y,而是赋予了其一个新的绰号:扬基(Yankee)。

机场上的G.91Y机群。注意在生产型飞机上,垂尾根部的进气口被取消,代之以在两侧平尾根部前方开设进气口机场上的G.91Y机群。注意在生产型飞机上,垂尾根部的进气口被取消,代之以在两侧平尾根部前方开设进气口


  尽管是在成熟机型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设计,但G.91Y在服役初期还是暴露出了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由于两台发动机共用一个进气道,因此在某些飞行状态下,特别是在对节流阀的操作较为剧烈时,很容易造成进气道内流向某台发动机的气流紊乱,进而导致发动机压气机失速。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另一台发动机也会因进气道内出现空气涡流而发生同样的故障。至少有一架G.91Y就是因为出现上述问题而坠毁。最终意大利人通过在进气道内设置一块很长的分隔板,才基本解决了问题。

  在G.91Y的基础上意大利人还曾提出过两种改型,其一是双座教练型G.91YT,用于飞行员的转换训练。但军方认为已有的G.91T足以完成这一任务,因此这一改型没有着手研制。另一种改型是G.291,计划采用全新设计的机翼(弦长加长,襟翼面积增大),并增加一对机身外挂点(靠近主翼前缘)。这一改型也只停留在设计图板上,没有付诸实施。

  G.91Y还有一种针对出口而研制的改型——G.91YS。六十年代中后期瑞士正在为本国老式的英制“毒液”战斗轰炸机寻找替代机型,菲亚特/Aeritalia(1969年11月菲亚特与意大利国有企业芬梅卡尼卡公司合并,新成立的企业被称为Aeritalia)为获得瑞士的订单,对一架G.91Y进行了改进,采用了一些更为复杂精密的航电设备,安装带有激光指示器的火控系统,增加了一对翼下挂架,并使飞机具备发射“响尾蛇”空空导弹的能力。这架改进后的飞机被称为G.91YS,于1970年10月实施了首飞。该机最大起飞重量增至9000千克,载弹量提高到2000千克,起飞滑跑距离比G.91Y增加了20%,不过其他性能没有什么变化。但瑞士空军最终还是在1976年选择了美国的F-5E战斗机作为替代机型,于是这架G.91YS被改回意大利空军标准,在军中继续服役。

G.91YSG.91YS


  意大利空军第8飞行联队第101大队是第一支装备G.91Y的意空军作战部队。该大队下辖四个中队,于1970年4月开始换装G.91Y,至次年1月下旬换装完毕,全大队编制飞机数量为18架。1973年7月,101大队的G.91Y首次参加了在意大利伊斯特拉纳举行的北约第五届“最佳命中”战术演练竞赛。参加该竞赛的都是驻南欧地区的北约成员国飞行部队。当年参赛的部队除了意大利空军外,还包括驻欧美国空军第613战术战斗机中队,配属美国海军“独立”号航空母舰的A-7舰载攻击机中队,希腊空军第341中队和土耳其空军第192中队。在这次竞赛中,初出茅庐的G.91Y表现优异,101大队获得了团体第二名,其中保罗.弗兰奇尼中校还荣获了个人第一名。

参加北约1973年“最佳命中”演练的G.91Y参加北约1973年“最佳命中”演练的G.91Y


  第二支装备G.91Y的是意空军第32联队第13“战隼”大队。该部于1973年8月开始接收G.91Y,用来替换老式的G.91R/1,至1974年9月完成换装。13大队的飞机的标志性涂装是绘制在进气口处的鲨鱼嘴,与整个机头的外形匹配得恰到好处。而101大队的标志性涂装是绘制在前机身上的红色闪电图案。

意大利空军第13大队G.91Y涂装侧视,垂尾上端绘制的是该大队所属第32联队的标志意大利空军第13大队G.91Y涂装侧视,垂尾上端绘制的是该大队所属第32联队的标志


  G.91Y虽然在总体性能上较之G.91R有了显著提升,但在外销业绩上却完全无法和后者相提并论。面对美国早已推出的专门针对国外市场研制的F-5A战斗机(其动力装置同样为两台J85-GE-13)的竞争,G.91Y完全没有招架之力(当然这其中也有部分政治和经济的因素),没有什么国家对这种飞机表示出了兴趣。1975年9月,Aeritalia组织了一个代表团,携带G.91Y 、G.91T 和G.222运输机前往埃及进行推销,结果依然颗粒无收。有论者认为,G.91Y在设计上偏离了当初G.91“轻”和“小”的原则,是其在国际市场上遭遇失败的重要原因。不过,就世界战斗机发展的趋势来看,过于轻小的飞机才是真正没有前途的。因此G.91Y的外销失败,主要还是要归因于竞争对手在各方面(包括许多非技术因素)都过于强大了。

  而在意大利国内,受到预算等因素的影响,G.91Y既没有装备足够的数量来全面取代G.91R,也没有实施任何升级计划。当时的意大利空军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MRCA项目上(即日后的“狂风”战斗机)。1976年G.91Y停产,1993年6月底,13大队将所属的G.91Y全部移交给了101大队,准备换装AMX攻击机。而101大队则继续使用G.91Y,直至1994年11月26日。这一天,身披特别纪念涂装的MM6444号G.91Y完成了最后一次飞行。此后,“扬基”就退出了亚平宁的天空。

评价

  作为北约LWSF项目的产物,G.91飞机的得失成败,应该从项目和飞机本身这两个方面来考察。G.91虽然是项目竞争的获胜者,但最终却只装备了三个北约国家的空军部队,这和北约高层最初的设想差距甚大。除了各国空军在作战需求上的差异外,这一结果还和北约成员国的军事工业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和华约组织内军事工业基本上是苏联一家独大的情况不同,北约内部除了美国外,还有英、法、意这样有着较强军工能力的国家。如果完全按照LWSF项目的设想,成员国普遍以竞争获胜的飞机作为标准装备,那么对竞争失败者而言,其军工企业受到的利益影响就相当之大了。LWSF项目的实际结果清楚地表明,各国对保护本国军工企业的利益都有着坚定的决心。当时尚拥有世界一流航空工业的英国自不必说,即使是二战中受到严重破坏,尚处在恢复发展中的法国,也依然是心高气傲。而意大利人显然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菲亚特敢于在竞争还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就自行投入资金准备批量生产,恐怕并不完全是出于对G.91技战术性能的自信。有评论者就认为,即使竞争失利,意大利政府也并不打算购买外国产品。从日后意大利在G.91Y和F-5的对比中选择国货的表现来看,这样的观点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北约组织显然也从LWSF项目中吸取了教训。在北约内部推行主战装备平台的标准化,一则众口难调,二来会对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利益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不具备现实性。因此日后北约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军事技术标准和系统接口的统一上。实践也表明,这对于军事集团内部装备的通用化和后勤保障的简化,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而就飞机本身来说,整个G.91系列中,单发的G.91R/T获得的评价较高。其技战术性能很好地满足了设计要求,操纵性也不错,颇受飞行员的好评。而且飞机整备时间短,快速出动能力强,相对于其体量而言,实际的整体战斗力还是很可观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G.91T在意大利空军中长期担任着较为重要的角色,是飞行员接受F-104或“狂风”战斗机改装训练前必不可少的高级过渡教练机型,被认为是一型出色的“空中教室”。许多意大利飞行员对于他们从MB.326/339教练机改装G.91T的经历都印象深刻,甚至超过了后来改装F-104或“狂风”。

  相对而言,对G.91Y的评价就要低一些。这个型号较之G.91R近乎是重新设计,更重也更复杂,但实际战斗力的提升却比较有限,并没有出现质的改变。从G.91R到G.91Y,实际上就是将飞机放大,同时增加发动机总推力,但在重要的气动设计方面却没有大的变化。如此一来,虽然G.91Y在航程、载弹量、爬升性能、飞行速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就总体技术水平而言并没有脱离G.91R的层次,自然无法做到真正的“脱胎换骨”,其外销的零业绩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东西方“小强”的对比

  如果将G.91(尤其是G.91Y)和我国的强-5做一番对比的话,不难发现在这两种出自不同国度且毫无关联的飞机之间,其实存在着不少有趣的相似之处。首先,这两种飞机的基本定位和主要作战使命就非常接近,都属于轻型战术对地攻击飞机,均以近距离空中支援为主要使命。其次,两种飞机的发展途径也基本相同,都是以外国成熟设计为基础展开研制的(G.91Y甚至在试飞和装备部队的时间上也和强-5非常接近)。上述的相似之处使得两种飞机不可避免地在设计和技术特点上有着不少近似的地方。不过,在这些宏观层面的近似的背后,也还有着许多值得品味的细节上的差异和不同。

  众所周知,苏联米格-19战斗机是强-5的研制基础,和G.91的研制基础F-86相比,作为世界最早的超音速战斗机之一的米格-19在技战术性能上明显占优,因此强-5在“底子”上可以说就已超过了G.91。

  由于研制基础的不同,强-5在尺寸和重量上都要明显超过G.91。以同样采用双发构型的G.91Y作为对比对象,强-5(基本型)在机长(15.65米)、翼展(9.68米)、机翼面积(27.95平方米)、空重(6.4吨)和最大起飞重量(11.3吨)上均大于前者。不过强-5装备的涡喷-6发动机的推力比G.91Y的J85-GE-13更大,最大/加力推力达到了2600千克/3250千克(后期改进型号还有提高),整机推重比大大超过G.91Y,而翼载荷却低于G.91Y(强-5在最大起飞重量条件下的翼载荷为429千克/平方米,仅相当于G.91Y在正常起飞重量条件下的翼载荷),这使得强-5拥有更好地机动性能,在速度、爬升、升限方面也占有较大优势。

  G.91在设计上强调应能在野战简易机场或草地机场上起降,这一特点是强-5所不具备的。不过G.91为此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首先是飞机的起飞重量受到了限制,如G.91Y在草地机场起飞时,重量就不得超过7吨。其次,飞机的外挂能力也受到了影响。G.91系列为了满足起降条件,主起落架采用了宽大的低压轮胎,因此无法象强-5那样收入机翼内,只能收入机腹。如此便导致机腹空间被起落架舱占据大部,再加上减速板正位于起落架舱之前,使G.91的机腹部无法布置任何外挂点。如果说单发的G.91R载弹量本来就不大,外挂点不足还不算什么大问题,那么对于拥有1.8吨载弹量(超过了早期的强-5)的G.91Y来说,外挂点不足就对其性能的充分发挥造成了很大的制约。作为对比,强-5在挂载两个副油箱的情况下,无论是否有机腹弹舱,都具备在机腹部挂载四枚250千克航空炸弹的能力,此外还能在机翼前伸挂梁上挂载两个火箭发射器。而G.91Y在同样的条件下就只剩下两个外挂点可以挂载武器,就火力而言并不比同样拥有两门30毫米机炮和四个挂点的G.91R/3强多少,其差距是十分显著的。G.91Y在外挂武器上相对于强-5的唯一优势是可以使用法制AS20/AS30L这样的空地制导武器,而强-5在服役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具备这种能力。

G.91Y外挂武器展示G.91Y外挂武器展示


飞行中的强-5,可以清楚地看到机腹的外挂点飞行中的强-5,可以清楚地看到机腹的外挂点


  G.91系列的另一个设计特点是利用鼻锥空间安装了多台侦察相机,使飞机具备了战术侦察能力。而强-5仅装备有一台航甲11-10A型昼间光学相机,用于检查记录对地攻击的命中效果。强-5虽然有过加装侦察相机的战术侦察改型,但因相机种类、飞机航程都不如后来的歼侦-6,因此最终被放弃。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战场情报的获取和分发,还远不如现在这样准确、快捷。因此战术攻击飞机如果本身就具备战术侦察能力,而不必仰仗其他飞机的支援,那么在获取情报、了解战场态势和评估打击效果方面的效率就会更高,这在那个时代对提升攻击机部队的整体作战效能是很有好处的。当然加装侦察设备会增加飞机重量,对飞行性能有不利影响,不过这种拓展飞机用途的思路还是值得借鉴的。

  早期强-5飞机最大的薄弱环节在于机载航电和火控设备。以G.91Y作为对比,后者的航电火控虽谈不上顶尖,但也是比较先进和完善的。其导航系统综合了惯性导航和多普勒雷达导航装置,配备有马可尼AD-370无线电罗盘。飞机还装备了加雷特大气数据计算机和霍尼维尔AN/APN-17无线电高度表(均由意大利公司按许可证在国内生产)。火控系统中开始使用平视显示器。而早期的强-5飞机只装备有简单的仪表导航和无线电导航系统,还在使用精度不高的气压式高度表,火控系统中的射轰-1型光学瞄准具投弹误差大,可靠性差,无法满足实战需求。虽然强-5的后期改进型通过更新升级机载设备逐步解决了上述不足,但这已是进入八十年代后的事了,而此时在意大利,替换G.91系列的新“小强”——AMX轻型攻击机已经呼之欲出了。

  强-5和G.91是中意两国以相同的模式研制出的用途极为相近的两种飞机。强-5在飞行性能上的明显优势当然和研制基础有着很大的关系,但考虑到当时两国在航空工业技术水平和飞机研制经验方面的差距,以及强-5和G.91相对于各自研制基础在气动方面变化程度的不同,我们仍有足够的理由来为强-5感到自豪。然而从作战效能方面来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强-5在航电火控系统上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又将飞机飞行性能的优势给抵消掉了。这也可以说是强-5发展历程中最令国人感到遗憾的地方了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