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光伏板块的N次大跌,都是因为政策性原因导致的需求装机量大幅下滑。本次是第一次由于供给不足而引起的装机量不及预期。
涨价是供不应求引起的,终端需求的旺盛决定估值水平。周期品终将过剩,最早2022年最晚2023年,硅料和硅片会大幅降价。
按照投资逻辑,硅料拿到2021年,硅片的相关企业最迟拿到2022年,后面的结构性机会层出不穷,但是各个细分板块的逻辑和博弈关系都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这几年利润都集中在头部,这些成本下来,装机量起来后,可能利好的就是支架,边角料,防水什么的了。
2018年的531政策导致光伏板块一个月跌幅超过50%,这是因为政府答应补贴的量太大了,完全付不起这个钱,不但拖欠补贴,还大幅下调了2019年的装机补贴。
2019年以前装机完全靠补贴,政策敏感度特别高,但是政府的钱也是有限的。补贴的钱的来源都是新能源发展基金,就是传统能源发电的时候都会按比例交纳基金,用于发展新能源。平价了以后才能出现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各个地方都希望能增加新能源的装机量,但是并不容易。并网的时候,仅仅光伏的成本平价了还不够,因为理论上还需要水电和火电的调峰成本,这个一直都是国家电网出的钱,抽水蓄能补贴多少钱到现在还没有定数。所以想要购买新能源电力的,理论上除了新能源的上网电价成本外还应该支付调峰成本,这个事情现在还没有结论。所以并网的规模暂时是受到限制的。
现在新增的风光发电项目都需要配储能,这个就提高了整个新增装机的成本,虽然储能有补贴,所以大型电站就是要压迫式装机了。短期的增长点在户用和工商业装机上。
最近上海和宁夏的一笔绿电交易让市场兴奋起来。从可操作的角度来看,上海和宁夏本来就有电力交易往来,所以比较容易能实现。一般绿电交易都集中在省内,否则并没有办法确定购电企业使用的电是来自于新能源的,其实本质上都是火电,绿证只是各家企业的一种另类捐款,国际企业需要绿证这个东西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评级,支付略高于市场电价的价格相当于一种变相的捐款,实际上使用的还是火电。绿证目前只是概念,操作起来有难度。
首先发电总量是一定的,基本会采取竞价的方式,所以会上调20%顶格。
过去很多年电价都在不断走低,上浮10%,下浮15%,一般都是采取下浮15%的电价。今年下半年突然开始出现电荒,部分省市电价上浮10%。
煤电的标杆电价没有动,这个就跟LPR一样,利率可以市场化,火电可以市场化,但是房地产和电力的锚不能动,目前的并网价格就是煤电的标杆电价,这个动了的化市场会乱掉。但是不排除新增的光伏装机并网电价会有所变化,因为能源短缺是一个长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