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发布时间 :2021-10-17

​​一、世人之乐,常伴忧苦。


《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得宠和受辱都会感到担惊受怕,把大患看得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什么叫得失宠辱都使人感到担惊受怕呢?因为当得宠的人处于地位最低下的位置时,得宠会使他惊吓,失宠亦使他惊恐不安。这就是自己在过度追求外物的同时,被外物奴役内心所带来的结果。





最让你痛苦的都是你所在意的,当我们将外在的得失看得过于重要的时候,自己人生的得失悲喜就存在于自己所看重的事情上面了。


没有得到的时候,那是自己的欲望未曾满足,这个时候自己总在担心和忧虑自己未曾得到的状态。


但是得到之后呢?即便得到了也是提心吊胆,总担心自己得到的再次失去。





这都是因为我们太过于执着欲想而付出的代价,而这就是“世人之乐,常伴忧苦”的道理。


而摆脱这一切的根本,就是用超越世俗的状态来平衡我们对于世俗的追求,这种状态就是庄子所说“至乐无乐”的状态。


我们所追求的未曾给我们带来我们想要的,而我们真正需要的则常在自己轻易忽略甚至排斥的状态之中,那些拼命想避开的状态才是自己所要真正体悟的。


所以,只有超越世俗的至乐无乐,反而能给我们带来真正需要的生活。





二、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庄子》曾说过一句话,叫: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明了人的行为,顺从自然,处于自得的环境,进退有度,或屈或伸,随机应变,这就是返归于大道的中心来谈论极至的道理。


其实这是一个极其狭隘且偏见的定论,只有摒弃世俗的定论,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世俗,才能发现世俗之间的一得一失未必是人生最终或者实际呈现的本相,以此避免自己因世俗偏见影响而生成负面情绪。





所以在任何时候不要以主观偏见使自己陷入偏激的状态之中,学会顺其自然,能进能退,才能使自己的状态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人生。


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事物自然,以此来通达事物本质,才能最终塑造出更合乎人生,更有利于自我发展的结果。


三、人生所有的喜怒悲欢,都是在这颠倒梦想之中存在的自娱自乐,因为你所执着的想要的东西,并不会给到你需要的人生状态,真正需要的人生是要从自己的所知所想,走到人生中的“根”上,这个“根”就是自己的心。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以他们的心智和德行能够驾驭的财富名利是微乎其微的,但是他们所要追求的却是永无止境的,人生的问题就是在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之后才出现的,所以知足,是人生最紧要明白的一个道理。


这番智慧其实讲述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说,能够在人生根源上,也就是自己“心”上去用功夫,找到自己应该停留的地方在哪里,这样才能给自己一个好的生活,而不是在错误的指引下追求一个错误的结果。


同样在奔逐和前行,一个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人,和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却总在企图得到什么的人,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人生。

感恩生活,分享快乐!认真回答每一个问题,用心结交每一位朋友,谢谢阅读,认同请转发和点赞, 谢谢关注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