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制作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对于实机资料的考证,这种考证的范围自然也涵盖了航空枪炮。如今,航空枪炮作为一个重要的补品题材,已经逐渐热了起来。施卡斯机枪,作为伟大卫国战争中苏联空军的重要机载武器,理当得到更多介绍,其开发历史与型别差异,更值得广大航空爱好者了解。
施卡斯机枪的研制
上世纪 30 年代初,施普塔尼设计局在高级工程师柯马里斯基的指导下,开始设计一款导气式自动方式的转膛航空机枪。这款机枪,就是后来我们所熟悉的 KM-35 “施卡斯”(ShKAS:施普塔尼-柯马里斯基高射速航空机枪)。
国家为新机枪下达的设计指标特别有挑战性,她必须能使用标准的陆军步枪弹,即纳甘步枪所用的 7.62X54 毫米底缘弹,射速不低于每分钟 1,500 发。虽然新机枪主要由弹链供弹,但是设计局还是在开发的最初阶段,为了使防御用的枪塔型号能使用 75 发弹鼓而下了不少力气,但很遗憾,这方面努力没有收到效果,之后的施卡斯机枪也全部是弹链供弹。
施卡斯机枪的设计完成于 1932 年,同年 2 月 13 日,开始制造七挺预生产型用于测试,7 月伏罗希洛夫视察了新机枪,当月 14 日得到了测试许可,10 月 7 日的测试结果也令人满意,四天后的 1932 年 10 月 11 日施卡斯机枪定型。像许多其他高性能武器的样机一样,KM-35 机枪的样枪遭遇了很多问题,但专用的特殊 7.62X54 毫米枪弹的研制成功,加快了机枪的试制,因为这种特殊枪弹比普通的步枪弹有更多发射药,从而提高了膛压。经过各种改进,到 1935 年施卡斯机枪已经可以稳定地以每分钟 1,800 发的射速射击,而且绝少卡弹故障。N.M 艾利扎罗夫(有趣的是,蒋经国的俄文名字也是 N.艾利扎罗夫)设计的穿甲弹,曳光弹和燃烧弹,又进一步提高了机枪的毁伤效能。
实际上施卡斯的射速还有进一步提高的能力,1939 年出现的一小批进一步改进型——超级施卡斯机枪,甚至可以以 3,000 发每分钟的射速射击,但是这种机枪的可靠性不好,因此没有大量装备。但是这还不是施卡斯潜力的极限。1935-1937 年,K.N 鲁德涅夫,V.N 波吕宾,A.A 特洛品科夫设计出了一种轮流射击的双联"链接"施卡斯,其射速是 6,000-6,400 发每分钟,且后坐力没有超标,可惜由于要集中力量开发新型大口径机枪,这方面的研究没有坚持下去。
超级施卡斯机枪
这里有必要进一步介绍一下这种特殊的枪弹,施卡斯机枪使用的枪弹都在弹底打有识别标记即西里尔字母“SH”,底火涂红色,以与步枪弹相区分,且弹壳底部锥度较大。很多人据此提出,那些施卡斯机枪的外国用户是因为不明白苏军地勤所熟悉的两种弹药的识别方法,而在航空机枪上错误地使用了陆军弹药,才频繁遭遇那些给他们带来极大困扰的可靠性问题。(例如,德军 1943 年版的缴获武器手册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弹药的标记和尺寸,却就是对这种弹底标识只字不提)。关于这种弹药,还有一些轶事,比如有说法称,卫国战争中的苏联狙击手经常会带上几发施卡斯的专用枪弹,来打那些优先目标,这可是种特别冒险的行为,因为这种弹药的高膛压可能会让她/他们的步枪在手里炸膛。
7.62 毫米航空机枪弹药
7.62 毫米施卡斯机枪弹药 I
A:普通弹,铜被甲,覆铜钢弹壳 C:普通弹,无涂层钢弹壳
B:露天存放一段时间后的普通弹 D:钢被甲普通弹
7.62 毫米施卡斯机枪弹药 II
1:曳光弹 2:ZP 爆破弹 3:穿甲弹 4:穿甲燃烧弹 5:穿甲燃烧曳光弹
施卡斯机枪弹药的弹头结构
1.轻弹 2.重弹 3. B-30 穿甲弹 4. B-32 穿甲燃烧弹 5. T-30/T-46 曳光弹 6. BT 穿甲弹 7. BZT 穿甲曳光弹 8. BZ-46(改进型 BZT)穿甲曳光弹 9. ST/PZ 爆破弹
航空机枪弹与普通弹对比
上图左侧是航空机枪弹,右侧普通弹,请注意弹壳锥度
一般地说,虽然以上图示中的枪弹都是铜被甲,但钢被甲枪弹也采用一样的色环识别方式。
这里有必要就 ZP 爆破弹, 和施卡斯弹的标志,做一补充说明。
ZP 爆破弹有何特别之处?
根据其他资料,ZP 爆破弹是在三十年代末开发的,它不是一种达姆弹,而是实实在在的爆破弹,内装 PETN 炸药。这种弹结构复杂,除了引信,还有防跌落安全装置。ZP 弹的弹头涂成红色。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现在大部分能找到的 ZP 弹都是航空机枪弹,但 ZP 弹并不是为了专门施卡斯机枪而开发的,它本来是用于陆军的步、机枪的。原资料来源特地注明,这种航空机枪 ZP 弹由于其高膛压,用于步枪不安全。
如何区分航空机枪弹的标记与某些步枪弹上的相似标记?
与航空机枪弹相似的步枪弹是 1954 年生产的,因为战后的步枪弹弹底年份标志的形式由数字改成了西里尔字母。1954 年生产的 7.62X54 毫米步枪弹弹底打有西里尔字母"E",与航空机枪弹的"SH"相似,但航空机枪弹底部总有卫国战争时期的两位年份数字,1956 版步枪弹没有,且航空机枪弹弹底的标记总数是 3 个,1956 版步枪弹是两个。
KM-35 施卡斯机枪的型别
施卡斯机枪从一开始就有机翼/机身固定安装(后者有协调器)和枪架/塔活动机枪三种型号,其中机翼安装型和活动型之间区别很小。机翼安装的型号以一根装在枪机上的金属棒取代了活动型号的拉机柄,同时用一根连接击发机的钢索代替了扳机,而且除去了一些装饰。两种型号之间不存在结构上的差别。在战地条件下,只要有需要的零件,就能很容易地把一种型号的施卡斯机枪改装成另一种。
以下提供一些各型施卡斯机枪的基本数据:
产量
1933 年 365,1934 年 2,746,1935 年 3,566,1937 年 13,005,1938 年 19,687,1940 年 34,233,1941 年为生产大口径机枪减少产量,生产 3,500 挺机枪,30,000 根枪管,1943 年 29,450,1944 年 36,255,1945 年 36,255(数据不全)。
活动型 KM-35 机枪在 1934 年凭借着自己标志性的高射速,先于同年装备部队的机翼固定型号,跳过试装备,直接进入了苏联空军的武器库。由 V.N 萨里什谢夫,K.N 鲁德涅夫,V.P 科托夫设计带有协调器的型号,是在 1936 年生产的。
这型活动机枪一般都装在枪塔里,比如斯勃轰炸机上的 TUR-9 型机背枪塔。以这种形式安装的施卡斯机枪装有多种形式的瞄准具。但是计算散布和提前量的方式是相同的,而且尽管瞄准具不同,机枪本身却没有变化。
装备标准星-环瞄准具和加装用于修正提前量的第二个准星的施卡斯机枪
装备在斯勃轰炸机前部炮塔是特殊的双联施卡斯机枪的准确型号,现在还没有资料。这套武器系统以后也被用在 TB-7 上,其改进型号还装备了其他几种飞机。该武器系统在出厂时是无涂装的,但当装配到飞机上之后,会被用 IMP(工业金属底漆)涂成淡蓝色或相近的颜色。
斯勃二轰炸机机头炮塔机枪,注意枪身前部用于连接两挺机枪的金属箍
固定式施卡斯机枪有有同步装置和没有同步装置两个版本,但是跟活动型机枪没有性能区别,只是取消了瞄准具。因为拆除了握把等零部件,固定型机枪的枪身上不再有扳机,击发机由钢索连接到驾驶杆上的扳机。飞行员可以利用简易拉机柄手动为机枪上膛。有意思的是,还是在那本 1943 版的缴获武器手册上,德国人描述了施卡斯机枪使用的长度不等的附加枪管。我们还不清楚,这究竟是KM-35机枪的量产型号,还是某种实验型号。
施卡斯机枪,无射击同步装置
同步装置的结构很简单,该装置安装在导气管前部,其伸出部分落在活塞后端的刻槽内,即活塞杆接触枪机框前部的位置,这样就可以顶住枪机框,防止其前移。勃列金机枪上的同类机构也是同一工作原理,但是看起来不那么“管状”。
施卡斯机枪,有射击同步装置
所有施卡斯机枪都是左侧进弹,弹链供弹。弹链一般用镀铜的轻钢片制成,上面的铰链个头不小,弹链的连接方式如下图。(两图中的弹链是不同的)
下图是在伊-16 战斗机上安装的试验型三联施卡斯机枪,请注意进弹斗和机匣盖。
施卡斯机枪的改进
施卡斯机枪性能优异,在射速方面超过了所有同时代口径相似的机枪,如维克斯,MG-15/17 等,精度也很不错。但枪管寿命只有 1,500-2,000 发这一问题还是困扰着早期的施卡斯机枪。为了延长零件寿命,设计部门 1933 年开始对机枪进行了持续的改进。最后使枪管寿命提高到了 5,000 发,复进簧寿命从 2,500-2,800 发提高到了 14,000 发,并且用五件全新设计的零件,替换了十三个原有零件,精简零件数量七个。到 1934 年,新型机枪已经完全成熟了。
结束语
施卡斯机枪是一种划时代的武器,从国内来看,她是苏联研制的第一个型号的高速航空机枪,与外国的同类机枪比较,她也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
定型后的施卡斯机枪,受到了苏联空军的热烈欢迎,到 1936 年,她已经成为了苏联空军最重要的主战武器,并且在西班牙内战,哈勒欣河空战,和我国抗日战争,甚至五十年代的一江山岛战役中,都有良好的表现,尽管由于航空技术的进步,到卫国战争开始时,7.62 毫米口径的机枪对付有装甲的空中目标已不再那么有效,但她还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她的后人——20 毫米口径的施瓦克(ShVAK)航炮,更成为了整个卫国战争中苏军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施普塔尼参与设计的两代航空枪炮,都为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