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绛二十四节气|长兴非遗传承人特辑 【安享丰年】

发布时间 :2021-11-07

​​


秋收冬藏,安享年丰


      北风吹落红叶,带走温暖,忙碌了一个秋季的万物生灵开始安静下来。残留在枝头的一两个柿子倔强的等待第一场雪的到来。


      东海的渔船回到渔港,渔民在大半年的摇晃后回到亲人的身边享受一季的安稳。岭南的人们也披上外套,北方的雪也许下不到那里,但冷空气也不会完全缺席。西边的高原的山尖早已被白雪覆盖,阳光洒落,金灿灿的像是神明的衣袖掠过一般。北方的田野回到土地本来的样子,河里冻了厚厚的冰,山林里的动物们会在自己温暖的洞穴里安然入睡。


      以前的人们,例如我们的父辈。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拥有独特的节奏感,四季分明,秋收冬藏,金秋丰收后的惬意时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一份甜甜的点心,大人们喝着热腾腾的米酒,看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过年该穿着怎样的新衣去逛一年一次的盛大庙会。


      现在的我们,虽然生活在物质已经极大丰富的时代。也会在冬天本能的渴望温暖的东西,打开暖气,沏一壶热茶,翻开一本许久没翻的书,窗外的风雪便暂时与我无关。


      也会自然而然的喜欢热闹,突然想念庙会的那一串串红彤彤的糖葫芦,顺便看一场舞龙表演。也会开始倒数过年的日子,想着今年的年货也要开始准备了,犹豫是该买这家的沙琪玛还是那家的酥糖。


      四季轮转,白驹过隙,有些仪式感是刻在中国人的血脉里的,这也许也是一种传承,我们没有体会过那个年代的酸甜苦辣,却依然向往他们向往的,终究不会改变。

01/

泗安酥糖:


小时候一到冬天才会想起酥糖,仿佛身体里有一个开关,一到时候就会自动跳起。


说不上多复杂的事物,口感却异常丰富。麦芽糖被反复揉捏拉扯后变得轻薄酥脆,裹上略带焦香的绵密粉末,手指拈起一块——粉末细细落下,像是窗外细细碎碎的雪;一口下去绵里藏酥,无比满足。表面点缀的玫瑰花碎,更是点睛之笔,花香解腻,又平添意趣。


一直好奇这点心是怎么做的,难不成是把糖铺开再折叠起来?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有各种奇怪的猜测。直到这次采访泗安酥糖的代表性传承人池长泉老师,才解开我童年的疑惑。


酥糖材料意外的简单,过程也称不上复杂,却很繁琐,不断的重复同样的几个步骤,这样的技艺十分考验耐心和毅力,更何况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着。和池老师聊天,他有些不善言辞,但就像他手中的酥糖技艺一般,并不华丽却沉稳坚毅,始终如一,不禁感叹:这便是匠人罢。

池长泉专访视频:

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s3307rf2683&coverid=&columnid=&url_from=share&second_share=0&share_from=copy&pgid=page_detail&mod_id=mod_toolbar_new


典绛:小五子酥糖作为泗安酥糖的代表招牌,它脱颖而出的特点是什么?


池长泉:我们的特色主要是很讲究麦芽糖的制作和面粉芝麻的炒制。


典绛:我们了解到泗安酥糖是泗安地区的特色年货,为什么它能成为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年货呢?


池长泉:主要是纯手工制作,无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主要原料的糖是麦芽糖,是放心食品。


/ 正在制作中的泗安酥糖/ 正在制作中的泗安酥糖


典绛:酥糖的制作工序主要有哪些呢?


池长泉:制作工序比较复杂,从长麦芽到麦芽糖制作出来就要十来天。再从炒面粉,炒芝麻,这些原材料的前期制作就是很繁锁的过程。


/ 池长泉老师正在制作泗安酥糖/ 池长泉老师正在制作泗安酥糖


典绛:很多人觉得酥糖外包裹的粉特别好吃,它是什么做的?


池长泉:白色的是白芝麻磨成的粉,黑的是黑芝麻磨成的粉,再混合炒熟的面粉调和而成。最后还会撒上碾碎的玫瑰花瓣。


/ 泗安酥糖/ 泗安酥糖


典绛: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开始学习制作酥糖的?又是什么让您坚持下来的?


池长泉:我从初中毕业之后,只有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做。主要是个人的爱好嘛,做一件事情是自己能终身做下去的,已经将近40年了,也没有想过去做其他的职业。这是我们当地很喜欢的一种美食,男女老少都很喜欢。我只想心无旁骛的把它坚持做下去。


/ 池长泉老师/ 池长泉老师


典绛:您现在有带徒弟吗,会希望更多的人来了解和学习吗?


池长泉:我现在就是带了一个徒弟,是我儿子,他现在已经能单独操作了。当然很希望有更多人来了解,来学这门手艺,我很欢迎。


典绛:您希望小五子酥糖能有怎样的延续和发展?


池长泉:希望这门手艺能够代代相传下去,不能失传了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这种传统的好东西。


/ 泗安酥糖摊前顾客众多/ 泗安酥糖摊前顾客众多


典绛:请老师为典绛说几句话吧


池长泉:我希望典绛杂志越办越好。


02/
长兴紫砂:


冬天的第一壶茶,我想用紫砂壶来泡。


紫砂壶是一件神奇的器物,最初它也许只是一个泡茶的工具,但文人和匠人们的创作赋予了它不一样的灵魂,米芾形容紫砂壶:轻涛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米芾《满庭芳》-北宋)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种种都化于方寸之间,将大道至简发挥到了极致。


提起紫砂烧制工艺,世人也许只知宜兴不知长兴,但长兴的紫砂烧制作工艺同样历史悠久,是浙江紫砂烧制工艺的唯一产地,北宋时期便与宜兴齐名,人称“南窑北陶”


大家对紫砂壶并不陌生,但对制壶烧制工艺了解的就不多了,虽是陶器,又和普通陶器的烧制大不相同,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讲究”。


典绛有幸与长兴紫砂烧制技艺代表名家杭鑫先生对话,带大家一起了解这项熟悉又陌生的工艺。

杭鑫专访视频:

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q3307cyf2yh&coverid=&columnid=&url_from=share&second_share=0&share_from=copy&pgid=page_detail&mod_id=mod_toolbar_new


典绛:请老师给大家讲解一下 紫砂壶的基本知识吧


杭鑫:紫砂壶作为一个最传统最经典的一种茶具,有一定的原因。从原料来讲它属于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紫砂矿石需要3亿年到3.5亿年才能生成。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各地方都开始重视这个起来,进行资源性保护开采。第二个呢,它是作为一种文玩,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它本身具有双气孔透气性,在长时间泡茶养壶的过程,会慢慢包浆。成为一种有历史性的物件。另外,现在都说一个壶泡茶时间久了,不用茶叶,浇入沸水之后自然会有茶香渗出,这样神奇的一个现象也让紫砂壶受到不少关注。


典绛:老师是怎么与紫砂结缘的呢?


杭鑫:首先我自身是学习这个专业的,大学在杭州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当时有一些选修课,其中就有陶土专业课。自己当时很喜欢这个,因为性格比较内向嘛,常常沉浸在自己的爱好里,不太擅长跟别人交流。再者,是有环境原因在的,长兴跟丁山其实是一山之隔,丁山就是做紫砂的地区,我们长兴同时拥有非常好的一个地质资源,紫砂矿虽然说全国都有分布,但优良矿脉处在天目山脉,丁山和长兴恰好是是一南一北。我父亲以前是做接待的,工作原因,经常会和一些制壶大师有些交流,我虽然不怎么说话,跟在父亲身后,也从小耳濡目染,常常接触到紫砂,在大学毕业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喜欢一个人做一个人的事情,又有因缘际会就开始做紫砂,一旦开始之后就沉进去了。


/ 杭鑫老师介绍紫砂壶/ 杭鑫老师介绍紫砂壶


典绛:紫砂壶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杭鑫:可能在别人看来,玩艺术或者玩传统工艺的人会比较孤独寂寞,但我喜欢这种孤独寂寞。很多东西只要自己有自己的审美,自己的世界观在,坚持做自己东西然后在某个时机被大众所接受,我们是通过作品去与人建立交流,可能很少像现在这样去沟通,更多是这个人喜欢我一件作品,然后通过作品了解我。同时我会因为他喜欢我某件作品,通过作品的特性,我去了解这个人。我就像是在窗帘后面去观察一个人。


典绛:会因为作品被人喜欢而收获喜悦与成就感吗?


杭鑫:这个当然是会有的,第一次我跟我夫人去杭州办展,好多年前了,具体时间已经记不清楚了。当时有一个客户看中我一件作品,一件西施壶,这件西施壶跟传统西施壶有所不同,略有改动,加入了我自己的一些技法和审美。那个客户也因为是价格问题,一切开始没有谈拢,但三番两次的路过我的展位,反复的沟通,我察觉到他真的是很喜欢我这件作品。最终我让步了,也是我为数不多的一次让步,其实在价格是我对自己作品价值的一个定义,通常我并不太愿意为了成交而压低价格,这个感觉类似于贬低自己的作品吧。但是,那是我第一次我觉得他是真心喜欢,以至于一次又一次的过来。对那个时候我感觉到有人是欣赏我的审美观的。切实地感受到别人的认可,我很开心也有成就感。


/ 杭鑫老师紫砂壶作品 《曲水流觞》/ 杭鑫老师紫砂壶作品 《曲水流觞》


典绛:您是什么时候正式开始制作紫砂壶的?


杭鑫:其实毕业之后我就开始去丁山去学艺了,一般来说那边基本上是光基础学习就要三年,三年才可以出师。后面要为师傅打工一段时间。我呢,学习之后就回到长兴来了,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自己创作,有些打破常规,祖辈也没有做紫砂的,很多事情就要靠自己摸索。像出去参展,参赛,评奖这些,一开始我都没有概念,更多的是自己在工作室里做壶。当时我的地方比较好,是在一楼的店面,那时会有很多人从我门前路过,也会过来跟我沟通交流,这是非常好的事情,避免了闭门造车的情况。我们聊一些个人的喜好,对壶形的想法,增加我与其他人的沟通和交流。


典绛:制作一把壶要多长时间?


杭鑫:这个最主要的还是要看壶形。因为我有一部分是定制的,像定制壶形的话会根据客户的审美需求,调整壶的形态。我们会从设计图纸开始沟通,图纸完成后开始制作工具,制作每把壶形需要有不同的工具,包括线梗等等,各种工具是不一样的。然后我们还要制作小样,有了样品之后在样品上再进行修改,确定型之后,才开始正式制作,所以这个时间是不太确定的。一般壶形的话,基本是在7天以内。


典绛:您印象中制作周期较长的一个作品是什么呢?


杭鑫:去年有在做一些创新,就是把紫砂和大漆融合在一起。先不说紫砂方面的设计到制作的时间,光是上大漆的时长特别长,从上大漆的部分到完成用了8个月的时间。当然这是个例,基本上一把壶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光紫砂工艺的话,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基本上从构图到成型的话是在一个月以内,如果时间太长的话其实对泥料本身和它的一个制作工艺都会有影响,特别是泥料,即使我们做保湿,也还是会出现像发霉之类的各种问题。每个时期有每个自己时期。


/ 杭鑫老师紫砂壶作品  《三潭印月》/ 杭鑫老师紫砂壶作品 《三潭印月》


典绛: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在您现有作品中最喜欢的一把壶吗?


杭鑫:喜欢的东西,就像我前面说的每个时期都会有那个时期喜欢的。就像19年去国美培训之后,接触了大漆工艺,会想怎么去结合这两个东西。我想现在很多的创新走的路子有点偏了,单纯只是为了新或只是为了创,我们现在说的是要守正创新,守着自己根本的一条路再去有一个新的方向。紫砂壶现在几百年发展下来,其实各种壶形我们都能掌握,能够模仿。不管花器,方器,筋纹器,各种应该已经算是到了成熟的阶段。那我的概念就是,先注重技艺的一个融合。大漆的历史更悠久,比紫砂更悠久。同样也是非常好一个非遗技艺。因为经常也出去参加培训,和业界会有一些交流,从传统眼光人们不太能接受这个。但我近两年一直在做这个事情,人数非常少,可能也就我一个人。但是也有人认可,这种东西往往都是学院派,比如说国美教授,这类人比较容易接受,当时的作品也被国美给留院了,进行了展出,出书,还入围了“映山红奖”。但是民众的话还不太能接受。
大漆呢这个技艺,漆器漆盘,它是可以防蚊虫,防蛇虫鼠蚁啃噬。对于大漆,现在大家还是有一定的错误认识,玩大漆的人往往手上或者身上都会起些过敏反应,就认为大漆是对身体是有害的,其实只是大漆生漆里面的成分过于活跃,会引起当时接触人的身体的过敏。但本身它也是从漆树上开采下来的树的汁液,也是纯天然的物质,成品之后也是非常安全的。紫砂呢,刚刚说过,它具有双气孔透气性。他们具有两种不同的特性,以往将大漆作为装饰作用,用在紫砂胎体上是有的,但是不是作为主体大面积运用。以茶叶罐为例,一般茶叶罐都是使用密闭性好的材料制作,像瓷器,它的透气性趋于零,可以保证茶叶在里边尽量少的和空气接触,不易被氧化。紫砂单一来说不适合做茶叶罐,但是有大漆这个元素后,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使内部的紫砂胎体既能有一定的透气性,外层又能隔绝外界的空气。


典绛:老师的作品很有个人风格,除了大漆,您还会在作品中添加哪些元素呢?灵感来源是什么?


杭鑫:主要还是在壶形方面,传统的壶形既然作为经典传承下来,肯定是有它的独到之处。因为我本身比较喜欢竹元素,竹元素是又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我会在很多作品中加入一些竹的元素,不管是竹叶,竹筒 竹段,都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造型。


/融入“竹”元素的紫砂壶/融入“竹”元素的紫砂壶


典绛:您觉得紫砂壶的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杭鑫:我觉得紫砂壶终究还是实用器,它是用来泡茶的。但是呢,审美肯定也是要有的,一把壶好不好看完全影响了用壶人的心情。现在有一部分可能太过于追求技巧的展示,比如做一些花器,或者是添加太多不必要的东西在壶上,这样会导致一个使用上特别不顺手的情况出现。有一些花器它可能加了太多的缠枝在上面,实用性就小了。


典绛:紫砂技艺还可以运用到哪些内容上呢?


杭鑫:紫砂可能更多人就是认为是紫砂壶方面,但紫砂制品是非常多的,包括你看这个水洗,包括这个水翁,它里面其实也是紫砂,紫砂的多孔性正好起了一个净化水的作用,把一些杂质吸附掉了。还有很多很多,包括陶盘包括花瓶,有各种各样的的紫砂制品。


/ 杭鑫老师紫砂壶作品 《百年星火》/ 杭鑫老师紫砂壶作品 《百年星火》


典绛:作为一个不算小众的非遗工艺,您觉得制壶能让众多人愿意参与的原因是什么?


杭鑫:我在外面也做过一些培训,给不少人讲过课,也听到了很多的意见。很多人最先接触紫砂的时候,概念有些偏差,可能会觉得紫砂像陶瓷一样,是经过拉胚来成型的。紫砂制作的影像资料比较少见,他们会觉得像有些电影里,像《人鬼情未了》里演的那样,是特别文艺浪漫的。结果过来一看,怎么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会有一点落差,我们的紫砂技艺会自带一些民族自豪感在里边,不管是拍打成型还是镶片成型,都是中国独有的工艺,还有一些特有的技法,在其他任何技艺中不管制陶还是制瓷中都没有同类型的存在。我们也参与过与日本的交流活动,当时去到东京艺术大学学习交流,过去看了他们的东西全都是拉胚制作。所以紫砂的技法不论是谁都只能来中国学习。


典绛:请老师为典绛送上几句祝福与期许的话吧


杭鑫:其实能接触到你们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为年轻人能去专注于非遗这个方面,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个事情。可以让更多人去接触,去了解各种各样的非遗项目,各种各样的技艺,对我们来说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其实我们很需要你们,相对而言我们这种比较古老的技艺,受众还是停留于一些年纪比较大的人。有些年轻人想了解却没有办法和渠道去了解,正好通过你们这个渠道可以更多地去接触到我们的非遗技艺,对于今后各种技艺的文化传承和发扬起到非正能量的作用。也希望你们越做越好。


03/

百叶龙:


逢年过节,舞龙舞狮。
舞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活动,而浙江省长兴县的“百叶龙”无疑是舞龙表演中最有特色的之一。


这条龙可不简单。不似其他龙形象的铮鸣杀伐之气,它含珠带彩,似龙似花,华丽非常。

自流传长兴160多年的民间舞蹈《花龙灯》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近半个世纪来,经过几代民间艺术家挖掘整理,以其“静则荷塘月色,流光溢彩;动则蛟龙腾空,气势磅礴”的独特魅力,成为众多龙舞中的佼佼者。


长兴百叶龙以其精湛的技艺获得中国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和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不仅名满华夏还代表中国非遗成功出访世界各地,以精湛的技艺和磅礴的气势对外展示了中华龙舞的独特魅力,成为了长兴乃至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金名片。


在2005年曾五上北京、两进中南海的百叶龙代表长兴为北京奥运送上美好祝愿,2008年还应邀远赴法国参与圣火传递活动,为圣火在巴黎的传递增添一抹浓重的中国色彩。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来临,典绛也希望长兴百叶龙可以代表中国向世界再次展现中国非遗文化的华美风姿。


长兴百叶龙十分注重新一代的培养,老一辈的传承人走进校园里,带着孩子们一起舞起百叶龙,让更多孩子接触到这门古老技艺。长兴百叶龙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谈小明老先生,年过古稀也依然坚持,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像他一样热爱这项技艺,让长兴百叶龙长长久久的流传下去。


接下来我们有幸请到长兴百叶龙艺术团副团长顾越先生,为我们讲述百叶龙的前世今生。


顾越专访视频:

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c3307m4k64r&coverid=&columnid=&url_from=share&second_share=0&share_from=copy&pgid=page_detail&mod_id=mod_toolbar_new

典绛: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长兴百叶龙的由来吗?


顾越:百叶龙是我们长兴(县)林城(镇)天平(村)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起源于田间地头,我们的长辈师兄过年过节庆祝丰收时会把百叶龙拿出来舞龙。


百叶龙有个很美丽的故事,当时天平村有一对夫妻叫百叶跟荷花,他们俩生了一个小孩,小孩身上长满了龙鳞,村长就觉得孩子是不祥之物,他的母亲就把他放在菱桶里养在了一个荷花塘边,有一天母亲去喂奶的时候被村长看到,村长就拿菜刀砍断了孩子的龙尾巴,孩子顿时变成了一条龙,荷花池塘里的蝴蝶都飞上来咬住了他的断尾,化成了现在百叶龙的龙尾。


经过多年的演变,百叶龙成为了一个国家级的非遗项目,我们也很有幸能作为百叶龙的一个传承人。


/ 谈小明老师与百叶龙/ 谈小明老师与百叶龙

 
典绛:百叶龙和其他舞龙技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顾越:其他的舞龙主要是展现舞龙本身的技巧,我们百叶龙有场景有故事,不仅仅是舞龙,前景有一个荷塘,有一段舞蹈表演。和其他舞龙表演从形式上就有所区别。而且我们的龙随时可以拆卸,运输上面很方便,可根据需要调节长短,比较灵活。


典绛:您认为百叶龙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什么?


顾越:百叶龙是从荷花然后突然之间就会变成一条龙,我想这就是我们百叶龙最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


/ 百叶龙/ 百叶龙


典绛:和很多表演性非遗项目一样百叶龙也曾经萧条过,你们是怎样扭转败局的呢?


顾越:当时我们请来了国家级的专家来给我们提高舞龙技巧,提高演员的素质,通过分析考证总结出一套方法,然后把百叶龙一步步地带到今天。


/ 2016年长兴百叶龙参加中央电视台元旦特别节目《飞龙醒狮耀中华》录制/ 2016年长兴百叶龙参加中央电视台元旦特别节目《飞龙醒狮耀中华》录制


典绛:您怎么看待创新和坚持传统的关系?


顾越:其实我们百叶龙有四句话“团结拼搏,无私奉献,开拓创新,追求卓越”这个也是我们每一个百叶龙传人的人生座石铭。


典绛:现在百叶龙的传承是怎样的情形?


顾越:现在做非遗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愿意学习非遗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百叶龙有很多学校培养很多年轻人,培养他们去喜欢这项艺术,但是情况还不是特别好。


典绛:表演型非遗技艺不像其他文献类比较充足的非遗项目,不断地加入创新的元素,您觉得传统的东西会被稀释吗?


顾越:应该不会。我们都是一代一代这么传承下来,像那时候我们看父辈舞百叶龙,再到我们自己学会百叶龙,到今天走到百叶龙公司。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传承的接力。


典绛:您在学习和做表演,包括现在做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呢?


顾越:没有什么问题,我觉得舞百叶龙是个很光荣的事情,百叶龙作为长兴的金名片,并且多次代表浙江省,代表国家出去表演。倒让我觉得身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典绛:如果有完全没有基础的年轻人想要学习这门技艺,怎样才更容易参与进来?


顾越:我们在学校设立基地,每个学校都建立百叶龙艺术团。我们作为指导老师,去给学生们培训。基本上每周都有一到两次的培训,我觉得这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先开始就让他们了解百叶龙的由来,然后通过一些视频告诉他们百叶龙的传承和精神,慢慢的让他们喜欢上这门艺术。


典绛:老师您提到百叶龙在当地的认知度,包括在国家层面上他被认可的程度是非常高的,又有另一个方面就是虽然有很多在学校的基地,也有很多普及,但是还是没有非常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来呢?您觉得这中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呢?


顾越:我们一直在考虑,让我们县的集团公司,单位都参与进来。因为零几年的时候,08年09年的时候全县学习百叶龙精神,效果就非常好,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政府部门对我们百叶龙还是非常支持的,主要问题还是现在学习的年轻人少了,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思考解决方法。


/ 《风从东海来》演出/ 《风从东海来》演出


典绛:像这种表演型的非遗技艺来说,他其实有像您这样的表演者,大众可能是作为一个观众的存在,大家知道来了解了喜爱了,这项技艺是不是也可以衍生出很多其他的广为流传的内容?


顾越:我们(公司)有紫砂炼泥厂,它就把百叶龙的一些故事,包括百叶龙的那个造型都印在了紫砂壶上。也做了百叶龙的文化衫。


典绛:如果有完全没有基础的年轻人想要学习这门技艺,怎样才更容易参与进来?


顾越:作为一个非遗传承人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爱上我们的国粹,爱上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祝典绛越来越好。


      如果一件事,哪怕是极小的一件事,将其做到登峰造极,也能震撼人心。


      非遗技艺的传承正是如此,它得益于每一个传承人的坚持,那怕没有一个人叫好,他们也从未放 弃,这便是匠人精神吧。


      正是每一个传承人的坚守,才让我们还能看到它们的美好。他们就像雪中的一支红梅,哪怕霜雪苦寒,也难掩芳华,热烈绽放。


      典绛愿所有的传承人和他们的后继者们在技艺传承的道路上都可以不御铅华,不忘初心。 




出品:方栩

总编:纪烨霖

监制:闫晓辉

策划:典绛工坊

编辑:木予吉 周唐

采访:典绛工坊

拍摄:典绛工坊
撰文:廿一 

插画:王康明

剪辑:赵雪婧

部分图片由本期非遗传承人提供

特别鸣谢:浙江长兴非遗办公室​​​​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