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脑止萎汤: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中医辩证_痿症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21-11-08

​​健脑止萎汤: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中医辩证_痿症发展史

中医所论述的痿症,在临床上相当于现代西医所论述的肌肉疾病,

包括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周期性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代谢性疾病、甲亢性疾病、强直性疾病等等。

1672年,英国学者Thomas Williks 首先描述了骨骼肌极易疲劳和休息后症状减轻的重症肌无力典型病例;

1868年,杜兴氏首次描述了临床特征为骨骼肌的无力和萎缩,多由肢体近端开始,呈两侧对称性进行性的肌肉无力和萎缩的肌营养不良症的典型病例。

1865年,Charot详细描述了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所见等。其它肌肉疾病以后也陆续为一些学者所报道。

现代医学对本证的认识相对较晚。

随着人类对自身免疫系统及神经肌肉的营养作用被认识之后,现代医学对于痿证相类似的疾病才有较完整的论述。而治疗上的进一步深索与实践,一般地说还不能尽如人意,对某些病证几乎是束手无策。

但是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很快,现代医学的发展也较快,尤其是病因病理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对本病的发病情况更具体,更明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肌肉性疾病,由于西医尚无特效药物,而中医在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内经》以后,历代医家都有关于痿证的论述,在痿证的病因病机、辩证治疗方面有所发展。所以目前一般提倡使用中医中药【健脑止萎汤】来预防和治疗。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迟缓 [1] ,手足痿软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及行走者较为多见。中医对“痿证”早在2000年前即有较深刻的认识。《黄帝内经》设《痿证》专篇,对痿证的病因病机作为较为系统详细的描述,提出了“肺热叶焦”为主要病机的观点和“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大法,并根据病因影响脏腑的不同,分为脉痿、肉痿、骨痿、筋痿、皮臂等五痿,并认为痿证主要与肺胃肝肾四脏有关。这些基本原则直到今天仍然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历代医家做了更为详尽的发挥和完善,使痿证在诊断与治疗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值得指出的是,祖国医学在理论不断完善的同时,总结出了一大批有效方药和单验方,为后世研究和施治积累了丰厚的实践资料和有效的经验。

痿证的辨证分型

肺热津伤【健脑止萎汤】

此即《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留"之谓也。


症见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湿热浸淫【健脑止萎汤】

即《素问·痿论》:"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初期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继而手足无力,大多见于下肢,肢体困重麻木,胸脘痞闷,大便粘浊,小便赤涩,舌黄厚腻,脉滑数而濡。

脾胃气虚【健脑止萎汤】

《医宗必读·痿》云:"阳明者胃也,主纳水谷,化精微以资养表里,故为五脏六腑之海,而下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阳明虚则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故弛纵;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


临床主要症状有四肢软弱无力,渐致缓纵不收,肌肉枯萎,瘦削伴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目虚浮无华,舌淡胖,脉沉细或沉弱。

肝肾亏损【健脑止萎汤】

《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痿之为状,……由肾水不能胜心火,……肾主两足,故骨髓衰竭,由使内太过而致然。"


症见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消失,渐致下肢痿废不用,腰脊痠软,头晕耳鸣,遗精滑泄,或月经不调,舌谈红少苔,脉沉细数。

淤血阻滞【健脑止萎汤】


症见四肢软弱无力,或麻木不仁,筋脉抽掣,甚者萎枯不用,舌紫唇青,或舌见瘀斑,四肢脉络青涩,脉涩滞。



详情联系客服小吕:15810330261【同微信】

微信:mth0167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