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化寺俗称喇嘛洞召,又名喇嘛洞,是土默特地区黄教发祥地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毕克齐镇北边约7公里处的大青山中。东距呼和浩特市约34公里。
始建于明万历初年间(1573—1620),由察罕博格达一世活佛主持兴建,清顺治十五年(1658)扩建之。乾隆四十八年(1783),御赐名“广化寺”。
喇嘛洞坐落在山谷内银洞山的南坡,由前后两寺组成。前寺凡4重,有天王殿3间,供奉4大天王;大经堂49间,楼2层,计7楹;大殿25间,供奉弥勒佛,殿前悬挂蒙、汉、满、藏四种文字镌刻的金字“广化寺”匾额。
二殿为欢喜佛殿,东西八角楼供奉十八罗汉和观音菩萨。另有阎罗君殿7间。
各殿佛像均以黄铜制成,工艺高超,栩栩如生。后寺建在山腰上,凿山为洞,建楼3层,称“钯洞”,塑有全寺最大的坐佛。
洞前石阶共124级。召院西北方向有安葬历代活佛的石塔数座.现殿堂大多被毁,残留124级石阶和佛爷府及石刻佛像。喇嘛洞召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为宽阔的洞沟,光线明亮,视野开阔。
前寺依山起殿,有天王殿、大经堂、大雄宝殿、欢喜佛殿等殿宇,佛像多为铜铸,工艺高超;后部建有佛爷府;西北方建有3座白色的覆钵式喇嘛塔。
后寺建在山腰的银洞前,凿山为洞为三层楼阁,与洞连成一体,内塑有大佛像;寺前石阶124级,陡直不易一气攀登至顶。
山谷内怪石嶙峋,苍松叠翠,百草摇曳,泉水淙淙。寺院掩映于古松丛林中,山风袭来松涛雷动,壮人声威。环境幽静,景色优美,气候宜人,为呼和浩特市郊的旅游胜地。
广化寺由前后两寺组成,前寺依山起殿,有天王殿、大经堂、大雄宝殿等建筑,现原有古建筑均已毁坏,仅存遗迹是山峰中的银洞和两侧崖壁上的摩崖石刻佛造像,摩崖石刻佛造像也是呼和浩特地区现存最多的。有藏传佛教造像33尊,另外还有喇嘛塔3座、银洞两侧石狮2座。全化寺为喇嘛洞召属庙,建于清代,位于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朱尔沟村一处高台地上。全化寺原有山门、大殿、僧房等建筑,现仅存一座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殿堂式建筑,坐北朝南,面阔11.6米、进深10米,重檐歇山顶,六铺座,建筑规格较高。大殿的正脊、垂脊、吻兽、套兽均保存较好,小跑兽损毁。大殿四周有回廊,大殿的墙体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现在墙体是文革后所砌。大殿内部平綦顶,顶中央吊藻井。上绘曼陀罗城,绘有无量寿佛、白度母、尊胜佛母,是藏传佛教信奉的“长寿三尊”,具有使众生增福添寿的功能。天花板上的无量寿佛着菩萨装,双手结禅定印,手心托红色的长寿宝瓶。白度母右手结与愿印,手心、脚心都有一只眼睛。尊胜佛母是三面八臂的形象。大殿额枋之上都有彩绘,色泽艳丽。大殿正面跑马板绘有火焰宝珠、山峦、树木、彩云、日月。南面的跑马板绘有伎乐仙人和供养天人。东西两侧跑马板上绘制了藏传佛教历史上有名的龙树、菩提等成就者的画像。
2005年呼和浩特市文物管理处在文物普查时,对其进行了调查。尤其对广化寺的摩崖石刻造像和全化寺大殿的彩绘佛造像进行了详实的信息采集和研究工作。
佛像有身光和背光,顶有肉髻,葫芦状,面庞平坦,两颊比较丰满,颇为雍容,嘴角有一丝微笑,双眼微合、略斜视;躯体宽肥,四肢粗壮,两肩浑圆,肌肉饱满,上身明显大于下身;着袈裟,无饰物,袈裟的式样和表现手法是右肩反搭袈裟边的形式,为汉地典型的袈裟式样,这种袈裟式样从元朝后期开始出现,至明朝普遍使用,衣纹采取中原传统的写实手法表现,佛像胸前和腿部均有衣纹;佛座全部是莲花座,一层仰莲座,莲瓣饱满,上面有垫。佛像有身光和头光,面庞宽平,头戴五叶花冠,身躯较粗壮、宽肥,披帛从双肩垂下,在肘部绕U字形后末端向上卷起,下身衣裙表现手法繁复,颇显质感,为覆莲坐,造像风格基本与佛像相似。佛像、观音像均身体健壮、脸庞宽平。根据披帛、袈裟的式样级造像特征等分析,应属于明代漠南蒙古地区的造像风格,表现了蒙古民族的容貌特点和审美观,明代藏传佛教造像地域特点颇为明显,到了清代由于《造像量度经》进一步的影响,藏传佛教造像趋于程式化,特点不显著。因此广化寺摩崖石刻使我们研究明代漠南蒙古造像的宝贵资料。佛像绘画面向方圆;头戴五叶冠,向外撇,葫芦状肉髻,宝缯垂下后从耳朵两侧向上翻起,呈波状;项饰垂于双乳内侧;衣裙、披帛具有中原汉饰风格,披帛双肩下垂后在肘部呈U字形,在两手腕间形成半圆,然后在两腿下对称垂搭在莲花座正面的座壁上;下身着裙,裙薄,披帛和裙子都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佛像足部较小。大殿南面的跑马板上绘制。均表现为女性尊者,头戴五叶冠,倒U字形背光,上身裸,戴璎珞、臂镯、脚镯,面相为瓜子脸,樱桃嘴,柳叶眉,披帛在身后形成一个U字形然后下垂至踏座;
供养天人的背景色调凝重,为碧绿的大地,宝石蓝色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明月边有翻卷的白云,凝重冷色调的背景更加突出了供养天人的艳丽妩媚,整个画面色彩和谐,并且把握了庄严肃穆的主题,独具匠心。总体风格应为青海的五屯艺术流派,即热贡艺术。热贡地区包括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藏语为热贡)县全境级泽库县部分地区。热贡艺术最早来源于西藏,萨迦法王八思巴时派阿米拉杰到青海传播佛教,它带着随从画师和范本来到热贡地区,开始绘制壁画等,成为热贡地区最早的佛教艺术,也成为了热贡地区绘塑的范本。同时热贡地区地处西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汇融处,有自身的特点。热贡艺术从元朝开始,形成于明代末年。热贡艺术流派主要有彩绘、彩塑、建筑装饰等艺术门类,雕塑的题材主要是佛教造像。由于蒙古势力进入青海,大力发展藏传佛教,热贡艺术在明代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承担着四川、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的绘画、塑像等任务。
热贡艺术早期绘制佛像的特点是男性尊者(佛像、天王等)面相方圆,女性尊者(度母、供养的天人、伎乐、佛母等)面相为瓜子脸,柳叶眉、樱桃嘴;头戴五叶冠向外撇,衣裙接近中原的装饰风格,比较繁复,有轻盈的质感;项饰垂在双乳间。画中背景常用蓝、青、绿色,衬托出红色袈裟的人物,与全化寺佛教彩绘艺术风格完全一致。元朝灭亡后,蒙古地区十分混乱,经过一百多年的混战,到了十五世纪中叶,蒙古高原出现了达延汗六万户。鄂尔多斯部、土默特部是其中的两万户。鄂尔多斯部由达延汗的第三个儿子巴尔斯博罗特和其儿子衮必里克墨尔根管辖。1530年,巴尔斯博罗特从河套地区移牧到呼和浩特市一带,成为土默特部的领袖。随后,衮必里克墨尔根的弟弟阿拉坦汗统领土默特部,统治的中心位于呼和浩特一带。
阿拉塔汗一生征战,晚年势力达到青海、西藏。因为政治的需要,明万历六年(1578年)他邀请黄教首领索南嘉措于青海仰化寺会晤,开始正式信奉藏传佛教---黄教。阿拉塔汗随后把藏传佛教引入蒙古高原。呼和浩特地区当时本没有佛教,更没有佛教艺术,再者,明代由于蒙古势力进入青海大力发展藏传佛教,热贡艺术在明代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地域的原因,他们承担着包括内蒙古等地区的绘画和塑像等任务。因此推断,呼和浩特地区最初的佛教彩绘和塑像等工作应该由热贡地区的喇嘛来承担完成,也说明热贡艺术是呼市地区佛教艺术的渊源之一。
从两寺的佛造像艺术特点分析,呼市地区明清的佛教艺术既包含了藏传佛教特点,同时又融入了蒙式、汉式的艺术特点。反映出明清朝开放的民族政策,使得漠南地区多民族大融合、大聚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