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温下,星光闪烁。
我们知道,在物品刚刚燃烧成灰的时候,你看着它的表面,灰灰白白一片寂静,但只要你此时翻动灰堆,星星火焰会突然迸发,有的是小小的火星儿,有的是窜起的火焰。那一刹那,如跳动的脉搏、如灿烂的生命,涅槃重生。
在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余温》上线,这首由三宝、关山为李盾中国原创音乐剧《飞天》创作的主题推广曲,讲述了乱世中义士们守卫莫高窟文化遗产的故事,托付着千年丝路的神话和历史与梦想的传承。
虽然丝绸之路这个名字十九世纪才正式出现,但这条道路早已影响千年。丝绸之路通常指西汉开始通往西域的贸易通道,丝绸、玉石为主的货物贸易带动沿线城市的发展,也带来文明、艺术的交流。贸易交流的同时,佛教也随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影响了后世佛教的传播与相应艺术形象的展示与创作。
而在丝绸之路众多节点中,敦煌是最重要的边塞咽喉之地,也是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的飞天的形象,衣袂翩跹,见证千年文明。璀璨的丝路文化今天仍可展现在世人面前,离不开绘制者的超高技艺,以及一代代投入其中的义士、学者、守护人。
敦煌壁画中飞神,超脱了画作的静态,以婀娜的身姿、灵动的眼神、动态的裙摆,告诉观者:我是鲜活的,我会随着这些绘制者、守护者跨越时间空间,在这大漠之中灰烬之下,绽放光彩。
结合磅礴瑰丽的创作背景,再赏析《余温》,会惊叹于词曲对此意境描绘之准确,及演唱者对此意象演绎之动情。
图源:<a href='https://weibo.com/n/莫高窟'>@莫高窟</a> 第322窟 舞飞天 初唐
有多少灰烬 就有多少余温——作词
故事以描述篝火旁旅人红色的面孔开始,火光和烟尘都是近处的事物。进而由今时晓古意,通过感受连接到了时间之外。前半首的歌词描绘具象,主题并不聚焦,但关山用一句“有多少灰烬,就有多少余温”,刹时意向变得宏达,大漠之下孤烟与星火相连的故事,唤起人们心中对灿烂文明的神往。
副歌第一段,“打开怀抱,裹得更紧”,“裹”字描绘着遗产守护人对于文化遗产与历史的珍视,如恋人如收藏者;此时,第一段歌曲表达主题是“给曾经闪烁的光亮做个证明”——守护遗产、守护文明。第二段,“打开心胸,贴得更近”,“贴”呼应了“下一段旅程”。于是,守护的遗产,得到了传承。“贴”与“裹”的呼应,契合打开心胸的描述,又将先辈代代传承中的言传身教过程用这一句话勾勒得极贴切。有这样的传承,寒风中,灰烬终将再次绽放光亮。
关山老师在此曲连接桥部分的歌词,写得动人又画面感十足,“淘尽岁月的沉渣 如泥沙般翻滚”,仿佛是岁月中历尽磨难的遗产,更应“触碰”它,感受它的“疼”。有责任心的守护者不仅仅观看记录这过程,更应参与其中,成为守护文明艺术之火的一员。而岁月中记载的那些声音,“那些噼啪作响的”,可以理解为飞天艺术遗产逐渐湮没在大漠中所经历的破坏,也可以理解为历史进程中对他们的误解声音。但作者要表达的却又是在岁月中保留下的“动人的歌吟”,那美好的身影与艺术形象,美丽的故事传说与灿烂文化,不会被大漠掩盖,即使这些隐藏在灰烬中的歌声“仿佛是寂静无声”。
图源:<a href='https://weibo.com/n/莫高窟'>@莫高窟</a> 第296窟 北周
作曲
三宝老师以极具个人风格的方式,再次推出佳作。《余温》的旋律配合歌词悠扬飘荡,如《心脏》《诗人的旅途》一样在深情地娓娓道来同时,情绪持续增加,在听众心中层层堆叠,一直到副歌部分爆发。而副歌部分的爆发,也不是开门见山式的,以弱起第一句,再用持续加温的方式将悠扬的旋律弥漫开来,在第三句中瞬间爆发。笔者以为,三宝老师的歌曲中,即使不是草原题材的歌曲,蒙古长调的风格也融入了很多旋律情绪的设计当中,将悠扬叙事感发挥得淋漓尽致,极度适配千年传承的敦煌与丝绸之路的主题。
《余温》的旋律走向和节奏处理结合了音乐剧的叙事感,设计巧妙。开篇一个八度的钢琴背景音,反复弹奏,仿佛深夜里忽明忽暗的灯火或远方走来的故人,将你代入舞台中央。
副歌第一句和第二句 “有多少灰烬 就有多少余温,要你打开心胸 将它贴得更近。” 旋律优美飘扬,也有精巧设计,和后面两句的大幅起落形成对比。第二句“要你打开心胸”中,后几个字从下行走向旋律中突然升起,将词汇的含义表现到极致。听了此句,仿佛眼前已一片光明。
副歌第三句的高潮部分,旋律起伏较大。“这佛晓十分,也许只剩下余温”,前段旋律下行,最后的“分”和“温”突然跃起。旋律本身便像极了在灰烬中仍有余温突然跳动的火焰,两次结尾跃起的旋律将听众的心情调动起来,迎接“给曾经闪烁的光亮做个证明”。而这最后四个字“做个证明”音程又一次突然升起,点回主题。
三宝老师用旋律起伏与节奏的变化将歌词的逻辑与重点标明,并将情绪设计融入旋律,将呼吸节律融入节奏。是词曲配合的绝佳典范。悠扬深远的曲调、灰烬重生的主题,词曲配合,将一副水墨画灰白烟雾中浓墨重彩的文明之火展现得淋漓尽致。
图源:<a href='https://weibo.com/n/莫高窟'>@莫高窟</a> 第285窟 西魏
演唱
阿云嘎在《余温》中将这样的悠扬、绵延不绝、起伏重生的主题演绎得极为出色。情感之浓烈,听到动情处,几乎要感动落泪。
副歌的两段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演绎方式。第一段结尾“给曾经闪烁的光亮做个证明”是简洁干脆的发音,表现出坚定的情绪。而第二段中的第三句是全歌曲的最高潮,最后的“余温”二字嘹亮高亢,尾音持续不断。配合作曲前抑后扬的设计,余温二字在下行音程突然跃起,延绵不绝。这对于演唱者提出了非常高的技巧要求。要唱出坚定感、信仰感、叙事感以及待续不断的绵延感。阿云嘎在这里的表现,使得整首歌的立意稳住了,将整个剧的主题推向最高潮。
而在全曲结尾,副歌第二段第四句,急转直下,在最高潮之后用弱唱的方式,温柔地道出结尾“总能让寒风中的我们没那么冷”,细腻的处理让观众置身于寒冷的西北荒漠,回味着一秒钟之前刚刚出现的繁华盛景,感受着这光亮仍有的温度。
整首歌曲演唱最为出色让人意犹未尽的是最后两句,两遍重复的主题句“有多少灰烬 就有多少余温”。阿云嘎将感情最大程度地传递到声音之中,这两句渐弱且渐慢,画面感极强。仿佛一位远行的旅人、一位曾经奋勇守卫文化遗产的战士的寂寥背影,在这黄色大漠与灰白的灰烬中,讲述着过去动人的故事;他的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远,但你听着内心却愈发坚定。随着阿云嘎唱出余温的最后一个词,飘荡在这美丽的时空长河之中。
岁月变迁,文明之火在西北大漠中燃尽熄灭再起,平静的灰烬深处是仍有余温的星火。敦煌莫高窟的石窟中保留了长达十世纪历尽千年的众多飞天形象,不具有统一的相似形态,甚至连性别都是随着时段不同而变化着的。但历尽千年绵绵不息的美丽身影,藏在那或明或暗的洞窟内壁,是延续的,美丽是永恒的。敦煌是千年丝绸之路连结中西方文化的道路中最为辉煌的一站,她的存在本身,和丝绸之路辉煌历史传承的故事一起,串联起岁月中一个个星光、一片片星海、一串串火焰。尚有余温的灰烬串联起“闪烁的光亮”,走向远方。
余温
演唱:阿云嘎
词:关山
曲:三宝
制作人:李盾
在炉膛中沉落的 从来都是灰烬
但总有飞散的火星 映照我心
那一瞬让我的面孔
和热血一样通红
深藏而隐隐约约的 是烈火跃动
在燃烧中沉默的 永远都是灰烬
但总有四溅的烟尘 灼痛我身
那一刻所有的伤疤
都牵扯到了灵魂
蜿蜒而明明暗暗的 有死水奔腾
淘尽岁月的沉渣 如泥沙般翻滚
忍不住想要触碰 让自己感觉到疼
那些噼啪作响的 不止号哭悲鸣
你总能听到动人的歌吟
虽然仿佛是寂静无声
有多少灰烬 就有多少余温
要你打开怀抱 将它裹得更紧
这拂晓时分 也许只剩下余温
给曾经闪烁过的光亮做个证明
有多少灰烬 就有多少余温
要你打开心胸 将它贴得更紧
下一段旅程 也许只剩下余温
总能让寒风中的我们没那么冷
有多少灰烬 就有多少余温
有多少灰烬 就有多少余温
乐评 | 闪电泡芙、鱼
以上内容含笔者主观感受,欢迎交流探讨指正。
版权归DramaGaGa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搬运,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