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疫情中的世界不平静。 同样处于风波之中的,是中国化妆品行业。 近期整个行业最为关心、甚至可以说满城风雨的事件就是377被要求在非特殊用途化妆品中停止使用。本来觉得这件事情过去也就算了,没想到今天又盛传红没药醇等成分也可能遭此待遇,一时间人心惶惶,消费者也非常担心:是不是377有什么巨大的风险?买到手的377产品还能不能用了? 有鉴于此,我觉得还是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问题一:377是什么? 中国CFDA(现NMPA)于2012年12月5日批准了该种原料在中国使用[1],进入《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 2018年10月12日,中国向WTO提交 G/TBT/N/CHN/1287 号通报[2],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告2012年第71号(下称“71号公告”)的内容增加限用组分及其要求,拟对《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进行修订[3],将苯乙基间苯二酚的使用量限定为0.5%以下(可以理解为,使用0.5%以下对皮肤的安全性可以保证)。 对于377的使用范围,71号公告中附有对苯乙基间苯二酚的技术要求,载明是使用于“各种皮肤护理产品”[4](注:由于部门名称整合和变更,CFDA的网址已变化,导致文件无法在官方找到,但在站外其它地方有副本。本处参考的是副本)。 问题二:377安全吗? 377在中国注册的周期长达5年左右,期间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其过程类似于新药。且2013年正是发生日本嘉娜宝杜鹃醇白斑事件的风口浪尖时期,CFDA在批准新原料时极度谨慎,2018年又作了限量规定,且该成分不光在中国应用,全球各国/地也都有大量含377的护肤品,因此377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问题三:买到手的含377非特殊用途化妆品是否还能用? 可以。377事件在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被停止使用,是一个政策性问题,而不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正如“药妆品”的概念一样。 目前,由于各地监管部门陆续下发文件,要求品牌商注销含377的普通化妆品,有的地方要求召回、登记,据传甚至有的地方已经开始罚款。还有一些经销商手中有库存的,已经开始亏本甩卖处理——因为不管怎么样,这总比召回销毁要好一点。 从消费者的角度,可以继续使用你们已经购买到的含377的化妆品,无须恐慌,甚至,趁现在捡点便宜也未尝不可,因为今后377将只能用于美白类特殊用途化妆品,而由于管理规则的变化,今后申请一个美白类特殊用途化妆品将非常困难且耗资不菲,加上产品将会稀缺,因此含377的产品今后涨价也未可知。 问题四:那么为什么会发生本次事件呢? 官方通知的原因是涉嫌违反2020年颁布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要加强管理。 问题五:其它具有美白作用的化妆品成分是否也会步此后尘? 问题六:对中国化妆品行业目前的形势和未来怎么看? 中国化妆品行业正面临着多重压力,经历着非常困难的时期。 第一方面是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居民消费支出持续下降,化妆品行业的增长速度见缓,连业内标杆性的大企业(此处就不说名字了)今年都录得了创立以来的首次亏损,压力巨大。 第二方面是疫情,对线下渠道和消费者意愿构成了巨大影响。线下渠道自不待言——严重萎缩,很多地方都是“店员比顾客多”;因防疫佩戴口罩,也导致彩妆市场急剧萎缩。 第三方面是供应链。全球的生产要素都在涨价,原料一天一个价格,而且因为疫情还动不动断货。包材也是如此,人工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很多制造企业的利润已经到了勉强度日的程度。据知,某企业两年前在上海雄心勃勃地建设了两万平米的工厂准备大干一番,但现已闲置,寻求转让中。 第四方面是流量内卷、成本遽升。由于线下不景气,大量品牌开始到线上争夺有限的流量,导致流量成本飙升,天天“过节”、时时打折,再加上直播的价格倾轧,已使许多企业无利可图。但是因为谁也不愿退出内卷,只能硬撑着不赚钱也继续运营,或者寻求资本哺乳。但近期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许多资本发现这样烧钱是个无底洞,因此退出美妆领域的投资;一些已拿到投资的品牌烧完钱后无人接盘,已经有品牌因无力支撑而关张,这样的事情已经开始。个别企业虽然成功上市了,但财报也非常难看。 第五方面是新规下,企业备案/注册产品的成本在急剧上升,且时间周期拉长,特别是涉及到人体功效实验,需要排队数月甚至经年,这中间都是巨大的成本。小规模的企业很难负担得起这样的支出。同时,由于要求提交配方,使得国产品牌化妆品的城墙进一步被削低,未来若干年,国外品牌将会获得收割市场的机会(我希望自己是错的)。 这些困难能否克服?看人、看时、看天,看努力、也看运气。 不幸的是,美容皮肤学领域即将开始人才断层(以后有机会再说)。 当下的困难很可能只是一个开始,最冷的冬天可能还在路上。当然,虽然困难很多、压力很大,但不管怎样,化妆品产业仍然是社会需要的产业,化妆品是消费者的必备消费品,总会有人做的。 在此,谨向化妆品行业的同仁们致以诚挚的慰问和良好的祝愿。 参考资料: [1] https://www.nmpa.gov.cn/directory/web/nmpa/xxgk/ggtg/qtggtg/20121205120001675.html [2]http://tbtims.wto.org/en/RegularNotifications/View/146013?Submit=GenerateWordDocument [3] https://www.nmpa.gov.cn/directory/web/nmpa/images/uL28jEuoba7r9exxrewssirvLzK9bnmt7aht7Xa0ruhorb+oaLIdXCxOLQ3rapxNrI3S5kb2M=.doc [4]https://www.surfactant.top/article/?type=detail&id=172
377是由德国德之馨公司开发成功的一种具有美白作用的成分,化学名为苯乙基间苯二酚(Phenylethyl Resorcinol),该物质来源于银松素(pinosylvin/二羟苯乙烯),其作用机制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这是因为377的结构中有一部分基团类似于酪氨酸,后者是合成黑素的原料,因此377可以竞争性地抢夺催化黑素合成的酶(酪氨酸酶)的活性位点,从而抑制黑素合成。亚洲人临床试验显示0.5%的SymWhite 377美白效果优于1%曲酸,但实际上千分之一的浓度也已经足以起效(如果诸君感兴趣,可以另文介绍)。
在2013年佳丽宝杜鹃醇事件以前,美白护肤品并不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而是普通化妆品,只是2013年佳丽宝事件之后才把美白也归并到祛斑一起成为特殊用途化妆品。这完全是由于政策管理导致的,377或者其它美白成分在其作用机理、安全性上,并不因产品归口到哪个类别管理而发生改变。自377在中国市场应用8年以来,并未发生过任何大规模的不良事件,也没有引起安全性问题。在此前的化妆品管理中,也从未禁止普通护肤品使用377(正如71号公告附件所载,应用范围是各种皮肤护理产品),因此这么多年来377广泛被添加入各种化妆品,且也通过了备案。我个人估计,已备案的含377的化妆品可能多达数万至十数万个。
许多化妆品成分都有多重作用,比如烟酰胺,可以抗糖化,但也有助美白;熊果苷,可以抗氧化、抗衰老,但也可以美白。理论上,所有具有抗氧化、促进角质更新、抗糖化的成分都有助于美白,因此现在业内人人自危。但是这些成分是否会被同样规管,咱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