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丧又治愈,为什么医疗「剧」这么受欢迎 |百部纪录片推荐计划VOL.70

发布时间 :2022-03-16

​​\ 百部纪录片推荐计划 /

 

这是一个全新栏目。

 

由「稻来纪录片实验室」×「微博纪录片」联手打造,为你打开名人、明星们的纪录片收藏夹。

 

100位纪录片种草官和他们的推荐,一周一会,敬请期待。

 

  百部纪录片推荐计划 丨第72期

本期「百部纪录片推荐计划」,特别邀请了演员王秀竹作为纪录片种草官。

 

她推荐的这部纪录片,可谓「恰逢其时」。

 

这个春光,许多人只能隔窗相望。

 

而这群人,依然奔赴在最前方。

  中国医生  

( The Chinese Doctor )

 

​《中国医生》共10集,涉及来自全国6家三甲医院16个科室的19位医护主角。

 

他们当中,既有工作时间不长的住院医生,也有从医20多年的主任医师,更有毕生专攻某个医学难题的国宝级专家。

 

01

  医疗类记录,不止涕泗横流  

 

​医疗纪录片里,最不缺少的就是感动。

 

前有《生门》主人公李家福大夫妙手回春;

 

后有《人间世》里构建医患互相信任的情怀。

 

轮到《中国医生》时,网友讨论的画风突然有点变化。

 

“长得帅、温柔、中山大学博士后,要是我小时候遇到徐晔医生这种我还会怕打针???”

 

朱医生有点像旺仔,可爱得很!”

 

“南京鼓楼医院是准备组医生男团吗,徐医生已经帅了我很多天了,这又来一个鼓楼吴彦祖!”

 

他们说的,是下面这3位:

 

​既有俊美明星脸,又有可可爱爱颜,毫无防备地,前2集刚播完,《中国医生》当时热度就窜上去了。

 

光靠脸赢得的胜利太肤浅,本片并未这么干。

 

那些被「现实版江直树」吸引来的用户们,看了一集又一集,根本停不下——

 

因为,每位医生仿佛都很有魅力。

 

 

​这位正为家属手口并用地解释急救原理的医生,是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军,52岁。

 

一心多用这个几乎不太能实现的技能,被他牢牢掌握。

 

因为急诊科室随时突发紧急状况,四面八方信息杂乱。王军说话自带倍速,性格耿直。

 

听明白了吗,是急性子的他最常对家属说的话。如果患者目光不坚定,他会换种方式再讲一遍。

 

 

片中第3集,还讲过一段关于兔唇宝宝的故事。

 

一对养父母在深冬时节,从野狗身边救助了被遗弃的兔唇宝宝。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的舒茂国医生备受感动,自筹手术费,为兔唇宝宝做手术。

 

“我觉得我是义无反顾地会去做的,我认为这个不需要思考”,舒茂国说。

 

 

而虞竹溪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亲切,乐观,可靠。

 

她的病患沙媛,因妊娠期高血压HELLP综合征导致肝破裂,躺在ICU里,吃不得东西,说不得话。

 

沙媛时不时被虞竹溪拉拉小手手,唠叨唠叨彼此的年龄和育儿经验。待沙媛康复许多,可以说话了,她吐出的第一个词就是:虞大夫。

 

这些对医生的刻画,并不是大张旗鼓地要赚取观众的眼泪。更多的,是令人们从细节处感动:

 

从一位国家脑卒中中心主任每天上下班骑着小电驴、随时随地毫无怨言地被叫来加班的身影中感动;

 

从世界顶尖脊柱外科专家每天加开几十个号、连续穿梭6个诊室的坚持中感动;

 

从24年不敢看一眼自己同学墓碑的血液病专家、却几十年如一日地攻克当年夺命难题的坚定中感动……

 

一群医生,每一位都有鲜明的个性、鲜活的人生,让人欢喜又崇敬。

 

谁说对准医院的镜头,只有让人涕泗横流这一种角度呢?

 

02

  医心是一件互相成就的事情  

 

​《中国医生》第1集播毕,朱良付医生的一颗「圣人之心」感动了许多人。

 

“我现在是主任医师,我们差不多得用25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一个这样的。我现在44岁,如果我要是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展现「医心」,是医疗纪录片多个关照面中很重要的一个。因此几乎每部医疗类片子都会出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抚慰”的句子——但这句话,更多是从医生角度出发的。

 

每一段医病、医人、医心的过程,都需要医患双方相互促成。有好医生,也有好患者、好家属。

 

《中国医生》这部片子之所以打动人,正是因为跨越了医生单一视角,也从好患者、好家属这些方面,来讲述好医生的故事。

 

在第8集中,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外科主任医师董长宪在镜头前忍不住落泪。“这个病人家属咱也是非常理解,家属是非常好的。”

 

他指的好家属」是一对父母,他们的孩子患有先天性淋巴血管瘤。

 

“别说孩子精神头好,他精神头再差我们也不会放弃”,孩子爸爸说。

 

这对父母的态度让医护团队深受感动,他们下决心要尽最大可能延长孩子的生命,延续这个家的希望。

 

 

好患者引起好医生的共鸣,唤起医护团队最强烈的保护欲和责任心,这也许是对医生「圣人心」的由来最符合逻辑的讲述。

 

 

讲好病人、家属的故事,同时也成全了医生的故事。

 

在《中国医生》中,还出现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病人及家属:

 

一对侏儒症夫妻,生下了身高正常的孩子,但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肝癌10年,患者把命交到了医生手里,医生工作调动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对她的医生而言,“患者就是把命交给我了”。患者一次次病危,医生也一次次把她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患者老金,儿童文学作家,72岁,患尿毒症已经18年。他的主治医师何强说,老金很阳光,他一直用积极的心态感染我们。

 

老金把自己的生病、治病经历,都转化为创作的源泉,写下了动人的诗篇:

摇啊摇,摇啊摇,

圆圆的月亮出来了;

小星星向小铃儿摇啊摇,

轻轻的风儿吹着树枝摇啊摇,

萤火虫儿提着小灯笼照啊照;

 

摇啊摇,摇啊摇,

我的小宝宝要睡觉。

悠扬婉转的摇篮曲,

从树林里飘出来,

飘到了静静的小河边,

金丝鸟听到了优美动听的摇篮曲,

沿着小河边轻轻地、慢慢地飞进了树林。

 

金丝鸟停在树上,

静静地听着、听着,

它想了想,

抹去了脸上的泪珠,

轻轻地、默默地

飞出了树林。

 

 

如同海报上牟一平医生所说:医生、患者、患者家人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本身。

 

有医、有患,有信任、同情,有勇气、能力,还有一些捉摸不定的运气——

 

发生在医院中的每一个不可复制的个案,就这样有了值得回味的深意。

 

03

  客观叙事即最佳态度

 

 

​​《中国医生》的总导演张建珍曾说:

 

在这个纪录片中,我们没有特意地渲染冲突,而是真实地呈现出医患之间为什么没有相互理解。

 

 

上图的患者家属在纪录片播出后,被很多人指责。因为在父母被重度烧伤抢救、父亲生命危急时,他把治疗费用放在了第一位去考虑。

 

南京鼓楼医院的徐晔医生在与病人家属交流后,说出了那个网红金句——

 

有可能医术还没有碰到瓶颈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人心的瓶颈了。

 

但《中国医生》并没有止步于此,也从患者家属的角度来看这场重病:

 

高昂至百万的手术费用确实需要纳入考虑;

 

而且家是一个整体,如果砸锅卖铁来为父母治病,后续养家糊口的艰难处境也可想而知。

 

这种两难局面的陷入,医院中天天都在发生。

 

不避讳、不渲染,真实还原的这些表情和对白,大多数屏幕外的观众也许都能由此感知到导演的态度:

 

各位,我把客观事实摆出来,但是并不打算讲什么道理呦~

 

正是这样客观的叙事、多元的视角,《中国医生》令我们对于医患关系有了更深层的了解与理解。

 

也让人看到,救死扶伤的道路上,有责任,有希望,有温情脉脉,同样也有矛盾重重。

 

 

生死,是最大的命题。

 

现代医学发展的两百来年历史里,无数曾经引起恐慌的疾病被一一攻克。

 

但发生在医院的故事,每时每刻从未停止。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