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宰相李林甫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真像史书中说不堪吗?(三)

发布时间 :2022-03-21

​​皇上您省着点儿用还是把宫里那些用度减少一些。唐玄宗最不爱听的就是这句话,我要你开源节流想办法,你开源的办法一点儿不跟我说,而且不断的让我节流,我现在后宫的用度越来越大我怎么减?这个时候李林甫拿出什么办法?他提出了一个较长行旨福,也叫长行旨,这种方式是财务预算的一个改革,以前国家编制各种材质的报告,每年下来用了50多万张纸,劳民伤财,干脆我就把往年正常应该开销的基本的预算制度,我就全给你固定下来,给到基层你填一个表儿,所谓的福一人几道。你正常给我交上去就行了,这还只是基础方面,而且更有优势的是什么呢?

李林甫他是小吏出身,在基层干过,基层那些偷税漏税的猫腻他全清楚,所以他在财务方面做了很多改革,能够让这些偷税漏税的项目都能得到弥补,这下国家应该收的租庸调,各种税负全都能收上来了。本身唐朝就是比较富裕的一个朝代,只不过是因为管理的漏洞问题出现了这种情况,一旦基础管理上来了,他税收自然就不缺了,国家也开始继续保持繁荣和富裕。

同样处理一件事情,李林甫和张九龄之间的方式方法,包括思维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李林甫在当时的这套做法到今天都在专业领域是获得很高的评价,在唐玄宗眼里李林甫就是一个实干型的人物,所以把大唐的宰相首位交给他还是比较让人放心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又有人提出来了,安禄山这样的胡人得到重用,完全是由于李林甫的原因造成的。

这件事情跟李林甫有什么具体关系,确实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在当时是李林甫明确提出来,在边疆地区尽量要用胡将,不要用这些汉人,因为这些人,第一点在当地了解情况,第二,他们善于打仗,还有重要的一点,这些人大字不识几个,比较好控制,这些人哪怕你功劳再大,你也没有机会来跟我抢宰相的位置了。

但是这个事情完全是李林甫个人的决策?不这么简单,这件事情也有一个大的历史背景,首先府兵制转向募兵制的结束或者定型就是在李林甫手中完成的,那么安禄山的造反究竟跟李林甫的决策有什么样的关系?​​​​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