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努力抬起头,想要提醒他,无论他和他爸爸之间发生了什么,我们的关系仍然是最特别的存在 。而这也是人生真正的挑战之一——不要受到血缘亲情的羁绊和阻碍。”
——
《爸爸条约》讲述的是十天内发生的父子关系缓和的故事。里面提到的人物都没有具体的姓名,只有指代的称呼,譬如“身为爸爸的爷爷”“身为儿子的爸爸”以及“成为母亲的妹妹”。
事实上,人活在世上,又怎么可能只有单一的角色身份。
如今的爸爸是曾经到现在的爷爷的儿子。当下的爷爷也是如今的爸爸的爸爸。人在世上的角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关系逐渐繁杂来回切换。
然而,书里的父子俩都在这十天里互相指摘。
身为爸爸的爷爷认为自己的儿子太吝啬,也处理不好自己小家的事,带不好四岁的孙女(女儿)和一岁的孙子(儿子)。而身为儿子的爸爸不满爷爷回到瑞典,让他不得不休陪产假。他觉得正是爷爷回来,他不能正常工作,只能在家辛辛苦苦地带孩子。
旁观者清。
父子俩并没有解不开的结,只是他们的相处方式很别扭,彼此的价值观达不到统一。
实际上,身为儿子的爸爸还是跟身为爸爸的爷爷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比如他们通过挑战不可能来许愿想见的人赶紧出现,他们为家庭付出很多却后来发现留给自己的空间和犒赏少得可怜。
⭐身为儿子的爸爸
在我看来,身为儿子的爸爸从小就很缺爱,很需要别人来夸赞他做得好做得棒。父母的离异让他备觉孤独。
“他想,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是因为自己是一个好男人,好男人就应该这么做,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可事实上,他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不是自然之举。但凡他做了什么,他心里总会思忖自己应该收到怎样的嘉奖和表扬。光是清空洗碗机这件事,他就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赞美。”
不过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不会是个很好的父亲。他认为自己不会像自己的爸爸那样,那就是个好父亲了。
真实真的如此吗?并不。
在他带孩子吃饭玩耍和哄睡的日常里,我看到了两个面向的他。四岁的女儿和一岁的儿子,并不能很好地听懂大人跟他们讲的话。
可是,身为儿子的爸爸不能心平气和地言传身教。他一面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一面控制着自己不在抓狂的边缘游走。
哄睡的部分,我认为那简直是劝退部分。女儿和儿子接连在凌晨醒来。身为儿子的爸爸不懂得用最舒缓的方式哄孩子渐入梦乡。儿子的哭闹让他心烦,使他狂躁。他越是心烦意乱,越是用吼叫大骂试图镇住儿子的哭闹。适得其反。
他还担心邻居听到儿子的哭闹声会不会认为他在打骂孩子。他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却修补不了内在的相处模式。
⭐身为爸爸的爷爷
爷爷在刚当上爸爸的时候,全身心照顾儿子和女儿(有大女儿和小女儿。很可惜的是,大女儿走错了人生的道路。父女俩后来至死都没有再见上面)。
因此,当爷爷同样面临孙女和孙子夜里醒来的处境时,他不吼也不骂。他选择用最适合的方式来哄孙女睡觉——讲故事和唱儿歌。身为儿子的爸爸突然缺席,令小姐弟俩总是问爸爸去了哪里什么时候回来。爷爷用以往在街头销售的灵巧口才暂时安抚了孙女孙子。
爷爷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儿子和妈妈碰面吃饭的时候,妈妈还夸起了爸爸(身为爸爸的爷爷):
“她说,你爸爸喜欢这个。他说,喜欢什么?她说休陪产假。他在家带你和你妹妹。他做得特别棒。他会用欧防风和胡萝卜烹饪浓汤,唉制定了特别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儿子说,我完全不知道这些。妈妈说,我没和你们说过吗?你们小的时候,他是个称职而优秀的爸爸。后来你们长大了,他才变得不可理喻的。”
妈妈后来接着说的话,让我觉得爷爷曾经为自己的家和孩子付出很多。他乐意这么做,也不会觉得放弃其他兴趣有什么不可以。
“他唯一想做的就是写作 。至少在有孩子之前是的。”
⭐成为母亲的妹妹
曾经冲动结婚生子的妹妹,如今跟前夫离婚。儿子由前夫来抚养。前夫“努力”让儿子对母亲的印象很不好(他们双方都要求争取儿子的单独抚养权。前夫设法让儿子相信,她在儿子小的时候打过他。他虚构出回忆的片段,对儿子进行操控),使得儿子没有与母亲亲近的想法。每次她想联系儿子,电话那头总是接了就直接挂断。
但是妹妹对人没有太多的防备心。哥哥说他和妹妹虽然来自同一个家庭,成长于同一间公寓,但彼此都无法理解性格上的巨大差异。
妹妹带哥哥去参加派对时,所有人都随意地把大衣扔一边,只有哥哥要把大衣口袋里里外外翻一遍还藏起来才心安。哥哥的裤袋瞬间满当当。
他对周遭的不信任,还有对事情本身的忧虑都让他总是来回反复确认。他不容许自己丢失资料,不允许自己有不清晰的部分。妹妹家里有个朋友的朋友的行李箱。他主张开箱看看那个行李箱有没有不能寄存的东西。妹妹笑他的窘迫,让他对别人要多点信任。可是他还是不罢休。
妹妹如今有了一个不是男朋友的伴侣。因为意外怀孕打乱了他们两人的生活步调。她想要好好想想是否承认爱上这个男人,思考要不要留下腹中胎儿。当然,她并没有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只是想着与儿子维持良好的母子关系,做个独立自主的女性。
(事实上,这个还没成为男朋友的男人,记恨着自己的爸爸。当他长大成人能够有力气的时候,他记得冲上去对着他爸爸揍了三四拳。我不确定成为母亲的妹妹是怎么看待这个男人和这件事的。但很难确保这个男人在以后的日子会不会存在动手行为。问他居然敢打自己的爸爸,他反驳说是他爸爸先下手打他们的。他只是以牙还牙而已。)
⭐破冰
身为儿子的爸爸记恨一切,恨身为爸爸的爷爷不告而别,留下离异的家庭氛围和子女们。他恨他四年后重新回到瑞典,要儿子准备地方给他住下。
(这点有值得留意的部分,身为儿子的爸爸帮身为爸爸的爷爷打理公寓,后来把公寓出售后并没有给一分钱给身为爸爸的爷爷。而他提供给自己爸爸的住处只是他的办公室,还想着爸爸会不会偷拿自己的东西,也不想要提前准备打扫收拾好办公室让爸爸住得舒适一点。他就是怨恨爸爸一回来就让他只能请陪护假,不能正常工作。)
身为儿子的爸爸真的很好地长大成人了吗?没有。
身为儿子的爸爸总是比姐姐或妹妹多了不少忧心忡忡的想法。女朋友在他的ipad和电脑的搜索框里,看到曾经的搜索记录都是xxx的最佳方式,如求婚的最佳方式,系鞋带的最佳方式。他的关键词,都是“最佳方式”。他买婴儿车和二手车,并不是亲自到现场去试去体验,而是搜索一大堆别人提供的攻略和对比。别人不是他,又怎么能说感受就是对等的呢?
“在成千上万种方式中,一定存在一种最佳方式。这就是他想要找出来的。她开始渐渐理解他的思路:这个世界上之所以存在无数种错误方式,就是为了衬托出潜在的唯一正确方式。她也越来越明白,对于别人来说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小问题,为何在他看来困难重重。”
可是,世界上有绝对贴合个人的父子相处最佳方式吗?没有。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存在的问题都不尽相同。
身为爸爸的爷爷和身为儿子的爸爸最终因为彼此不想失去而关系破冰。
身为儿子的爸爸去超市买东西时钱包被偷。他无法给车加满油,也不能证明他赊账之后能在限定时间赶回加油站。他最后还是赶到办公室取走身为爸爸的爷爷的现金,付清欠下的加油费用。
爷爷因为身体关系需要做手术(以前都是儿子为他不顾代价办妥一切手续的。他也认为儿子为爸爸办事和花钱是理所应当的。但儿子并不是这么想。当彼此想法不一致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说出来,而不是一方不说,另一方指责对方不主动)。
有句老话说得好,父子之间又怎么会有隔夜仇。身为儿子的爸爸只是觉得他爸爸抛下整个家庭不管,却在妈妈说起来才知道爸爸非常喜欢休陪产假,陪伴子女们玩耍生活。
他对爸爸的部分记恨是由于姐姐,那个走向歧途的姐姐。并非爸爸狠心放弃骨肉亲情,而是姐姐放弃重新振作的可能。
身为儿子的爸爸跟妹妹性格截然不同。但父子俩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选择为家人考虑更多,为自己的部分很少很少。他们试着用唱歌/憋气来许愿还没见上面的亲人赶紧出现。他们都是爱家及己的。他们很相像,但不互补。他们懂得彼此,但不想承认自己有什么缺点。他们是家庭里特别的存在。
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回头看一切其实都可以有转机的。
“欢迎回家,爸爸。希望旅途一切顺利。这些事寄给你的信。有空时给我来个电话,别让我太担心。”
身为儿子的爸爸想终止十多年来的爸爸条约。最后,他没有向身为爸爸的爷爷要回办公室的钥匙。五个月零二十八天后,他们又会见面。
家庭纽带可能深埋地下,但它不会随着时间推移变细或折断。一旦两个心重新靠近,纽带又再次坚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