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动》
1、如何运用人体潜在能量与生命机能才算是劳动?
原文:人的生理功能与生命表征,如果当作手段使用,就称为劳动。人体潜在能量与生命机能的展现,如果只是该能量的自发释放与该机能的单纯运转或只是在人的维生系统的生物性圆满操作中发挥生理作用,而没被该能量与机能表征为存在的本人用作手段,以达成某些外在的目的,那么,人体潜能与生机的展现就不是劳动,而只是生命罢了。说某人在工作,意思是说, 他使用自己的各种力量与能力作为手段,以去除他所感觉到的不适;也就是说,他有所意图地利用自己的生命力,而非放任自身各种能量与神经紧张自发性地释放。劳动是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
理解:把人的生命的生理功能和表现形式作为一种实现目的的手段来使用,叫做劳动。而如果人类能量和生命过程的潜能的展现,并不是用来实现与单纯的生理过程的运行不同的外在目的,而是为了维持生命机能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理作用,它不是劳动,它只是生命。劳动是一个人把他的力量和能力作为消除不安的一种手段,他有目的地利用他的生命能量而不是任由他的身体能量和神经紧张的随意释放。劳动是一种手段,本身不是目的。
2、为什么劳动会被视为手段?
原文:每一个人都只拥有一定数量的精力可以支用,而每一单位的劳动也只能产生某一有限的效果。如果不是这样,人的劳动供应将是充裕的,而不是缺稀的,将不会被视为去除不适感的手段,不会被当作手段、节约利用。
理解:每个人能消耗的生理能量是有限的,每个单位的劳动也只能产生有限的效果。如果人类的劳动力供应是无限的,它就不会稀缺,也不会被认为是消除不安的一种手段,并因此而被节约。
3、什么情况下人们将不知道有懒惰这个念头?
原文:假设有这样一个世界:在那里,劳动所以被节约利用,完全是因为可供使用的劳动数量,不足以达成所有能以它作为手段来达成的目标,那么,可供使用的劳动供应量,将等于所有人加起来能支用的全部劳动量。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将渴望工作,直到完全耗尽最后一滴工作能量。除了重建和恢复先前工作所耗尽的工作能量所需的时间之外,所有时间都将完全奉献给工作。全部的工作能量中,凡是没用于工作的部分都将被视为损失;因为每个人藉由更多的工作,都可增进自己的幸福。凡是可供利用的工作潜能留下来、没利用的部分, 都将被看成是一部分幸福的净损;因为没有在其它方面增加任何对应的幸福作为补偿。人们将不知道有懒惰这个念头。没有人会这样想:我能做这个、做那个;但是都不值得做、都不划算; 我宁可享受闲暇。每个人都将把自己的全部工作能量,视同他急于想要完全利用的某种生产要素供应量;哪怕只是增进一丝丝幸福的机会,他也会认为是从事更多工作的充分诱因,除非当时存在更有利的选项,可以使用所涉及的劳动量。
理解:我们假设一个这样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可供使用的劳动力的供应量等于所有人在一起能够使用的全部劳动量,劳动之所以被节约,仅仅是因为全部劳动的数量不足以达到以劳动作为手段的所有目的,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每个人都渴望工作,直到他完全耗尽了他暂时的工作能力。除了要用于恢复工作能力的时间,所有的劳动将全部用于工作。每一次未充分利用工作能力的行为都将被视为损失。通过更多的工作,一个人会增加他的幸福感。可利用的潜力中有一部分未被利用,将被视为丧失福利。懒惰这个念头在这样的世界里将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人会想:我可能做这个或那个;但这不值得;这不合算;我宁愿有闲工夫。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全部劳动能力看作是一种生产要素的供给,而这些生产要素是他急于充分利用的。如果有关劳动的数量在目前无法得到更有利可图的利用,那么,即使幸福感有一点微小的提高,也会被认为是增加工作量的充分激励。
4、什么是劳动负效用?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工作?
原文:然而,在实际世界里,情况却不一样。行为人认为劳动的支用是痛苦的,不工作是比工作更令人满意的状态;如果其它情况保持不变,人们会偏好闲暇甚于辛勤工作。只有在人们认为劳动报酬的价值高于闲暇缩减所导致的满意度下降时,才会去工作。因为工作产生负效用。
理解: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事情是不同的。劳动的消耗被认为是痛苦的。不工作被认为是一种比工作更令人满意的状态。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闲暇比辛苦更好。只有当人们对劳动回报的重视高于闲暇时间减少带来的满足感下降时,才会工作。工作有负效用。
5、行动学如何看待闲暇和劳动负效用?
原文:心理学和生理学可以尝试去解释:工作为什么产生负效用。行为学毋须追究其他科学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努力能否成功。人们渴望享受闲暇,所以他们在看待自身可以产生某些效果的能量时所怀有的情感,不同于看待其他物质类要素的生产能量时所怀有的情感。这个事实对行为学来说,是不能进一步分析的最终给定。每个人在考虑自身劳动的某个支用目的时,不仅会研究有无别的、更可取的目的可以支用考虑中的劳动量,同时也会研究避免再支用自身任何劳动是否更为可取。同样的事实还能以另一种方式来表述。我们可以把获得闲暇视为一个有意的行为目的,或者说,闲暇是第一顺位的经济财(消费财); 因而在使用“闲暇”这个有些微妙的术语时,必须从边际效用的角度,将闲暇和其它任何消费财等量齐观。我们必须推论说, 第一个单位的闲暇,满足了一个比第二个单位闲暇所满足的更为迫切感觉到的欲望;而第二个单位又满足一个比第三个单位更为迫切的欲望,依此类推。把这个命题反过来说,我们得到的陈述如下:当支用的劳动量增加时,工作者感觉到的劳动负效用以相对更高的比例增加。
理解:心理学和生理学可以尝试解释上面关于劳动和闲暇的特点的原因。行为学没有必要去考察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是否能获得成功。对行为学来说,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即人们渴望享受闲暇,因此,他们看待自己能通过劳动产生一定的效果的能力时,与他们看待其它物质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时的感觉是不同的。人在考虑他自己的劳动的使用时,不仅是考虑使用劳动量能否得到更可取的结果,也会考虑放弃进一步的使用劳动量是否能得到更可取的结果。我们也可以把获得闲暇看作是有目的的活动的目的,或者说是第一顺位的经济商品,来表达这一事实。在使用这个有点复杂的术语时,我们必须从边际效用的角度把闲暇视为和其他任何经济商品一样的存在。我们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个单位的闲暇满足一个比第二个单位更迫切的愿望,第二是比第三个单位更为紧迫的愿望。反过来说,我们得到这样一种说法:工人感受到的劳动负效用的增加,比所消耗的劳动量的增加更大。
6、随着单位工作时间的增加,单位时间的产品带来的效用有什么特点?
原文:然而,当支用的劳动量增加时,劳动的负效用是否按同一或更高比例增加,行为学倒是毋须追究。(至于对生理学和心理学来说,这个问题是否重要,以及该等科学能否予以阐明,我们可以不用理会。)反正工作者总会在某个时候丢下工作,因为那时,他不再认为,继续工作的效用足以补偿额外支用劳动的负效用。在形成这个判断时,他考虑到后续的每单位工作时间和先前的每单位工作时间有相同数量的产品,如果忽略愈来愈疲乏所导致的产量递减;但是,随着完成的劳动、产出的产品总量递增,每单位产品的效用相应递减;亦即,先前每单位工作时间的产品所供应、满足的需要,比后续要完成的工作产品所供应、满足的需要更为重要。满足后来这些重要性下降的需要, 行为人也许不认为是继续做更多工作的充分诱因,即使供应该等需要的满足仅需相同数量的实质产品。
理解:然而,对于行为学来说,在经验的具体内容层面研究劳动的负效用是否随着所执行的劳动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加或在更大程度上增加的问题是没有必要的。(这个问题对于生理学和心理学是否有重要意义,以及这些科学是否能够阐明它,可以留待定论。)无论如何,工人在他认为继续工作的效用无法对额外劳动支出的负效用进行充分补偿时,就停止了工作。在形成这一判断时,他进行了对比,如果我们不考虑增加疲劳所带来的产量下降,而假设每一部分的工作时间与前面几部分的产量相同。但是单位产量的效用随着进一步的劳动量的使用和生产的总产量的增加而降低。以前单位工作时间的产品比后来的单位工作时间生产出的产品满足了更重要的需要。之后的单位工作时间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于之前的单位工作时间生产出来的产品效用降低,也就是没有之前的单位时间生产出来的产品重要,这些不太重要的需求的满足可能不被认为是对进一步继续工作的充分奖励,尽管它们在单位时间的产出与之前的单位时间的产出在数量上是相同的
7、经验的具体内容层面的工作意愿降低的速度问题和理论的一般形式层面的劳动和闲暇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问题么?
原文:所以,就此处的行为学论述来说,劳动负效用的增加,是否和劳动总支用量的增加成正比,或者劳动负效用增加的幅度大于工作时间增加的幅度,都是无关紧要的问题。反正,在其它情况相同下,当全部工作潜能中已支用的部分愈来愈多时, 再支用剩余潜能于后续工作的意愿就会变得愈来愈低。工作意愿下降的速度是否递增或递减,始终是有待实际经济数据确定的问题,而不是牵涉到一般行为根本性质的问题。
理解:因此,在经验的具体内容层面劳动的负效用与劳动的总支出是否成正比,或者它的增加是否大于劳动所花的时间,这与理论的一般形式层面行动学要处理的问题是无关的。无论如何,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存量工作潜能已消耗部分的增加,消耗总的工作潜力中尚未使用的部分的倾向会减少。工作意愿下降的速度相对于劳动的报酬是更快还是更慢,始终是一个经验的具体内容层面的经济数据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理论的一般形式层面关于行动学范畴原则的问题。
8、劳动负效用可以解释什么问题?为什么经济进步使人觉得幸福?
原文:劳动被认为有负效用,可以解释:在人类历史中,伴随着科技进步和愈来愈丰富的资本供应,导致劳动实质生产力逐步上升,为什么大体上出现工作时间缩短的趋势。和较不文明的祖先相比,文明人可以更丰富享有的各种生活便利当中,有一项就是更多的闲暇。就这个意思而言,我们也就能回答哲学家和慈善家常常提出的一个问题:经济进步是否让人更幸福?与现在的资本主义世界里的实际劳动生产力相比,过去的劳动生产力既然较低,人们势必被迫工作更长时间,或者放弃许多生活的便利。在确立这个事实的时候,经济学家并没说:达到幸福的唯一手段,是享受更多物质面的舒适、活得更奢华或享有更多闲暇;而只是承认这个事实:人们对于所有本身认为需要的事物,现在可以供应得更好。
理解:依附于劳动的负效用,解释了为什么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供给的增加,劳动的物质生产率逐步提高,工作时间缩短的趋势大体上也发展起来了。在文明人比他那些不太文明的祖先更能享受的种种便利中,就包括更多闲暇时间的享受。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可以回答哲学家和慈善家经常提出的问题,即经济进步是否使人们更幸福。如果劳动生产率低于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的水平,人类将被迫要么更多地劳动,要么放弃许多福利。在确立这一事实时,经济学家并没有断言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是享受更多的物质享受,生活奢侈,或拥有更多的闲暇。她们只是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们有能力更多地提供他们认为自己需要的东西。
9、劳动的负效用和闲暇的特点属于一个什么基本命题?
原文:至于人们偏好某一满足自己更多的事物,甚于另一满足自己较少的事物,以及人们根据各个事物的边际效用,来判断事物的价值;等等基本的行为学认知,并不会因为此处新增了一个关于劳动负效用的陈述,而需要更正或补充。前述这些基本的行为学认知,已经隐含如下的陈述:只有在劳动的收获比闲暇的享受更迫切可取时,人们对劳动的偏好才会甚于闲暇。
理解:人们更喜欢使他们满意的东西,而不是使他们不满意的那些东西,以及人们根据物品的效用来评价物品,这种基本的行为学观点并不需要用关于劳动的负效用的额外陈述来纠正或补充,劳动的负效用这个观点只是上述观点的一个特殊应用。行为学的基本命题已经暗含了这样一种说法:只有当人们对劳动的产出比对闲暇的享受更为迫切地渴望时,人们才更喜欢劳动而不是闲暇。
10、劳动这种生产要素和其它生产要素有什么区别?
原文:劳动这种生产要素,在我们世界所占据的那个独特位置, 是由于它具备一个称作非特殊性的特征。所有自然给定的初级生产要素—亦即,所有可以被人用来增进生活幸福的那些自然事物和力量—都各具特殊的能力和长处,它们比较适合用来达成某些目的、比较不适合用来达成其它一些目的,而完全不适合用来达成其余所有目的。但是,对于所有想得到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模式来说,人的劳动,不仅适合用来执行它们,而且还是不可或缺的。
理解: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之所以在世界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是由于它的非特定性。所有自然界赋予的生产要素素,即人类可以用来改善其幸福状态的所有自然事物和力量,都具有特定的能力和性能。有它们更适合达到的目的,也有它们不太适合的目的,也有他们完全不适合的目的。但是,对于一切可以想象的过程和生产方式中,人的劳动都是既适合又不可或缺的。
11、古典经济学对劳动认识的缺失导致了什么后果?古典经济学者在辩解什么?他们能解释劳动具体内容的差异么?
原文:当然,论述人的劳动,就其真实的意义而言,是不容许一概而论的。没注意到每个人和每个人的工作能力都是彼此不同, 是一个根本的错误。其实个人能执行的工作,对某些目的比较合适、对其它一些目的比较不合适,对其余所有目的则完全不合适。古典经济学的一个缺失,在于不够重视上述这个事实; 古典经济学者在建构古典的价值、价格和工资理论时,没考虑到这个事实。人们节约利用的对象不是一般劳动,而是一些特定种类的劳动供应。工资支付的对象,不是被用掉的劳动,而是劳动的成就;不同人的劳动成就,在数量和质量上是千差万别的。生产每一种特定产品,都需要雇用能完成特定种类劳动的工人。对于古典学者没考虑到这个事实,有些人还荒谬地提出所谓“事实”的辩解;他们说,事实上,劳动的需求和供给, 主要是关于每个健康的人都能执行的那种非技术性的普通劳动,至于技术性的劳动,亦即,一些需具备先天才能,和经过特殊训练的人们才能执行的那种劳动,大体上都是一种例外。此处毋须研究,在遥远的过去或原始的部落社会里,人们先天的与后天学得的工作能力彼此不相等,是不是节约利用劳动的主要考虑因素。在论述文明人的处境时,是不容许忽略人们完成的劳动质量是有所差别的。不同人所能完成的工作质量不同,不仅因为他们天生不相同,也因为个人在人生过程中,各自学得的技巧和经验,使得他们的工作能量更加不同。
理解:当然,在通常情况下,把人类的劳动当作这样来对待是不允许的,既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工作能力是不同的,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某个人所能完成的工作对某些目的更适合,对另一些目的则不太适合,而对其他目的则完全不适合。古典经济学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它对上述事实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在构建其价值理论、价格理论和工资率时没有把它考虑进去。人们节省的不是站在人类的角度的所谓的一般劳动力,而是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的某些特定的可用劳动力。工资不是为付出的所谓的人类的一般的劳动而支付的,而是为劳动的成果而支付的。每一种特定产品的生产都需要雇用能够从事该特定劳动的工人。用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只涉及到每一个健康的人都能从事的非熟练的普通劳动而不涉及特殊的劳动,即那些具有特殊天赋和受过特殊训练的人的劳动来证明存在所谓的一般劳动力这样的观点是荒谬的。没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证明在遥远的过去是否存在所谓的一般劳动力,或者为了反对存在所谓的一般劳动力,举例论证原始部落是否存在因为天生和后天工作能力的不平等而把节省劳动力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在讨论文明民族的情况时,是不允许无视所从事的劳动质量的差异。不同的人能够从事的工作是不同的,因为人生来就不平等,并且因为他们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的技能和经验使他们的能力差别更大。
12、劳动的非特殊性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可供执行任何一种特定工作的潜在劳动供给,都超过这种劳动的实际需求?
原文:我们在讲到人的劳动的非特殊性时,当然不是意谓:所有人的劳动都是同一性质的。我们想要确认的,毋宁是这个事实: 生产不同商品所需的劳动种类,其差异的幅度,大于人们天生的能量差异。(强调这一点时,我们不是在论述天才的创造性表现;天才的工作不属于寻常人的行为范围,而像是命运女神赐予的免费礼物,一夜之间来到人间。再者,我们在这里也不考虑制度性的职业障碍;这些障碍阻止某些族群的人加入某些行业或得到加入这些行业所需训练的机会。)不同个人之间天生的不相同,并没把人类在动物学意义上的均匀性和同构型,粉碎到这样的程度,以致将劳动供给切割成无数个不连续的部分。因此,可供执行任何一种特定工作的潜在劳动供给,都超过这种劳动的实际需求。每一种专门的劳动供给,都可以从别的生产和训练部门挪来一部分工人而得到增加。没有哪一个生产部门所提供的需求满足数量,是永远受限于能够执行特殊工作的人手缺稀的。只有在短期内,才可能出现专家缺稀的情况;长期而言,只要找来一些展现出必要的先天能力的人,加以适当训练,专家缺稀的情况便可消除。
理解:说到人类劳动的非特定性质,我们当然不认为所有人类劳动都具有相同的性质。我们要确定的是,生产各种商品所需的劳动种类的差异大于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的差异。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要把天才的创造性表现刨除在外;天才的工作超出了人类日常行动的轨道,就像一种自由的命运礼物,一夜之间降临到人类身上。我们还应该暂时无视某些群体无法获得某些职业和所需培训的体制障碍。)不同个体之间固有的能力的不平等并没有破坏物种的生态统一性和同质性,以致于将劳动力的供给划分为不相连的部分。因此,每种特定类型的工作的可供执行的劳动力的潜在供应超过了对这种劳动的实际需求。通过从其他部门撤出工人并对其进行培训,可以增加各种专业劳动力的供应。满足需求的劳动并不会因为某个行业缺乏足够能够执行该行业特殊任务的人员而让某种特殊的劳动供给永久地限制在某个生产的部门。只有在短期内才会出现能够执行特殊任务的专家短缺的情况。从长远来看,这种短缺是可以通过训练那些表现出天生能力的人来消除的。
13、为什么所有原始生产要素的利用取决于劳动的利用?
原文:劳动在所有初级的生产手段当中是最缺稀的,这除了因为劳动在前述有所限制的意义上是非特殊性的之外,也因为每一种产品的生产都需要支用劳动。因此,就别的初级生产手段而言—亦即,就自然界供应的那些非人力生产手段而言—所谓缺稀,从行为人的角度来看,指的就是那些只需要最少量的劳动支出便可开发、利用的初级物质生产手段的缺稀。每一种自然界的生产要素,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被开发、利用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可供使用的劳动供给多寡。如果人们能够、且愿意执行的劳动供给增加,生产也会增加; 劳动不可能因为对进一步改善需求满足毫无用处,而投闲置散。遗世独立、自给自足的人,总是有机会以支用更多劳动的方式, 来改善自己的处境。在市场社会的劳动市场上,每一个应市的劳动供应量总是找得到买主。
理解:劳动是一切原始生产要素中最稀缺的,因为根据上述分析,生产各种商品所需的劳动种类的差异大于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而且每一种生产都需要消耗劳动力。因此,对行动的人来说,劳动相对于其它原始生产要素是更稀缺的,相对于其它原始成产资料的缺乏既自然界提供的非人力的生产资料的利用程度,取决于作为互补生产要素的劳动被开发利用的程度,劳动力的供给决定了各种原始要素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用来满足需要。
14、为什么会出现劳动力供给过剩?对土地和资本品的利用,怎么才不算浪费?
原文:劳动供给充裕或过剩的现象,只可能发生在劳动市场的某些部门;这种现象导致劳动被推向别的部门,也导致那些别的部门生产扩张。另一方面,可供使用的土地数量增加,在其它情况不变下,只有当新增的土地比耕作中的边际土地更肥沃时,才可能导致生产增加。对于着眼未来的生产而累积起来的各种实质资本财,上述关于土地的陈述同样有效;各种资本财是否值得利用,也得视可供使用的劳动供给情况而定,因为如果必要的劳动能用来满足别的更迫切的需求,则提高使用现有的资本设备容量将是一种浪费。
理解:在理论的一般形式层面,如果人们能够并准备从事的劳动力供给增加,生产也会增加。人们不会因为进一步提高劳动的需求完全被满足而使得劳动变的毫无用处而失业。比如假构中的孤立的自给自足的人总是有机会通过使用更多的劳动来改善他的条件的,因为根据前文的分析人能生产各种商品所需的劳动种类的差异大于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差异,而且生产每一种商品都需要一些劳动,因此劳动作为原始生产要素相对于其它非人力原始生产要素更加稀缺,因此非人力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取决于劳动被利用的程度,因此只要使用更多的劳动,总是会有机会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的。在整体的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力市场上,每一个劳动力供给都会有买主。只有在劳动力市场的某个特定的部门才可能存在丰富和过剩,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会导致劳动力向其他市场中的部门转移,并导致经济体系中其他部门的生产开始扩张。比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何才会增加土地的使用数量呢?只有当增加的土地比以前耕种的边际土地更肥沃时,才可能导致土地使用数量的增加。这个结论也同样适用于未来生产所积累的材料设备。资本货物的可使用性也取决于可用劳动力的供给。如果所需的劳动力可以用来满足更迫切的需求,那么提高现有设施的能力将是浪费。
15、互补的生产要素是如何被利用的?
原文:互补的生产要素,只可能利用到其中那个最缺稀的要素供应量所容许的程度。且让我们假设,生产一个 p,必须支用七个 a和三个 b,而且 a和 b都不能用来生产 p以外的任何东西。如果有四十九个 a和二千个 b可供使用,能生产的 p不会超过七个;因为 a的供应量决定 b的利用程度。在这个例子中,只有 a被视为经济财;人们只愿意给 a支付价格;p的全部价格只考虑七个 a。另一方面,b不是经济财,它没有任何价格好考虑; 而且会剩下许多 b没利用。
理解:互补的生产要素只能在生产要素中最稀缺的要素可用的情况下加以利用。让我们假设生产 1 个单位 p 需要消耗 7 个单位 a 和 3 个单位 b ,并且 a 和 b 都不能用于生产 p 以外的任何生产。如果有 49a 和 2000 b ,那么生产的产品不超过 7p 。a 的可用供应量决定了 a 的使用程度,只有 a 才被认为是经济商品;只有对 a ,人们才愿意支付价格; p 的全部价格只考虑7个a。另一方面, b 不是一种经济商品,它没有任何价格被考虑。而且有一些 b 无法未被使用。
16、在劳动不稀缺,没有劳动负效用存在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景象?
原文:我们可以尝试想象这样的情况:在某个世界里,所有物质类生产要素都已被充分利用,以致没有机会雇用所有的人或按照人们愿意工作的程度雇用所有的人。在这样的世界里,劳动是富余的;劳动供给增加,不会给总产量带来任何增加。如果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工作能量和热忱,同时进一步忽略劳动的负效用,那么,劳动在这个世界里将不是经济财。而如果这个世界是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那么,人口的增加, 将会被视为无所事事的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又如果这个世界是一个市场社会,那给付的工资率将不足以喂饱肚子;寻找就业机会的人将愿意为任何工资率去工作,不管工资率是多么的低。即使低到不足以维持他们的生命,或即使只是把饿死稍微延后一会儿,他们也乐意接受。
理解:我们可以设想,在这样一个世界上,所有原始非人力生产要素都得到充分利用,再没有机会雇用更多的人,也没有机会在人们愿意工作的范围内雇用更多的人。在这样一个世界上,相对于非人力原始生产要素,劳动力是丰富的;劳动力供应的增加不能增加生产总量的任何增加值。如果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如果我们忽视劳动的负效用,那么在这样一个世界上劳动就不会是一种经济财。如果这个世界是社会主义社会,人口数字的增加将被单纯的认为是闲置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如果它是一个市场社会,支付的工资率将不足以防止饥饿。那些寻求就业的人愿意为任何工资工作,不管工资多么低,哪怕工资低到不足以维持他们的生命。因为哪怕推迟一段时间饿死相对于马上饿死也是一种改善。
17、现实世界里的劳动力供给是什么样子的?
原文:这个假设所隐含的种种悖论这里毋须细究,也毋须讨论这样一个世界的种种问题,毕竟我们的世界和它不一样;在我们的世界里,劳动的缺稀更甚于物质类生产要素。此刻,我们不是在讨论最适人口的问题,而只是在讨论眼前这个事实:有一些物质类生产要素还没被利用,因为所需的劳动被用于满足比较迫切的其他需求。在我们的世界里,人力不富余、而是短缺的,因此还有一些物质类生产要素没被利用,包括:土地、矿藏, 甚至工厂、设备等。
理解:没有必要详述这个假设的悖论,也没有必要讨论这样一个世界的问题。我们的真实世界是不同的。在真实的世界中劳动力比物质生产要素更为稀缺。在这一点上,我们不是在处理最适人口的问题。我们所讨论的只是这样一个事实,即有些自然界非人力原始生产要素仍然没有得到利用,因为所需要的劳动力被用来满足更迫切的需要了。在我们的世界里,相对于非人类原始生产要素,劳动力不是更丰富的,而是短缺的,自然界还有很多未被利用的非人力原始生产要素,即土地、矿藏,甚至工厂和设备。
18、技术性失业会存在么?
原文:这样的情况是可能改变的,如果人口大量增加,以致所有必须用于生产不可或缺的—采用严格定义—粮食,以维持人类生命的物质类生产要素,都充分开发利用了。但是,只要人口没如此增加,人力相对短缺的情况是不可能因生产技术方法的任何改善而改变的。以比较有效率的生产方法取代比较没效率的,只要还有物质类生产要素可供利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就不会使劳动变得多余起来。相反地,生产技术进步、增加产出, 各种消费财的供应量因而增加。各种“节约劳动”的生产设备只会减少财货匮乏,不会导致“技术性失业”。
理解:如果生产粮食所需的一切物质因素都得到充分利用,这种劳动力相对于非人力生产要素的稀缺的情况就会因为人口数量的增加而改变,因为维持人类生命所必需的粮食的生产也是需要利用生产要素的,如果被充分利用那么劳动力相对于自然界非人力原始生产要素就不再稀缺。但是只要不是这种情况,就不会因为生产技术方法的任何改进而改变这种劳动的的稀缺性。用效率更高的生产方法取代效率更低的生产方式并不会使劳动力变得闲置无用,只要仍然存在可以利用的非人力生产要素因素,那么劳动的利用就可以提高人类的福利。单位资本投入的增加,提高了劳动的单位产出,从而增加了消费品的数量。那些“节省劳力”的设备供给的增加不会带来“技术性失业”。反而会提高人类的福利。
19、人如何看待劳动生产要素和非人力生产要素?
原文:每一单位产品都是同时雇用劳动和物质类生产要素的结果。人不仅节约利用各种劳动,也节约利用各种物质生产要素。
理解:每一种产品都是劳动力和物质要素投入的结果。人既会节约劳动要素的使用,又会节约物质要素的使用。
直接满足欲望的劳动和间接满足欲望的劳动
20、为什么劳动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原文:劳动通常只能间接满足劳动者,也就是经由劳动产出的成果来消除劳动者的不适感。劳动者放弃闲暇,同时忍受劳动的负效用,以便享受劳动成果,或者享受别人为了换得该劳动成果, 而愿意交给劳动者的东西。劳动支出,对劳动者来说,是为了达到某些目的的手段,是他付出去的代价、承受的成本。
理解:通常情况下,劳动只能间接使行动人得到满足,也就是说,通过劳动产出的产品来减轻或者消除不适感。工人放弃闲暇,屈从于劳动的负效用,是因为他有更迫切需要享受的产品或需要交换其他人为生产出来的产品。对他来说,劳动的支出是达到某些目的的手段,是付出的代价和付出的成本。
21、存在双重收益的劳动么?
原文:但有些事例显示,劳动的执行可以直接满足劳动者;亦即, 劳动者从劳动的支用中直接获得满足。这时,劳动的收获是双重的:包含劳动获得的产品,以及执行劳动本身给予劳动者的满足。
理解:但也有这样的例子:劳动的过程使工人立即感到满足。他从劳动的消耗中获得立即的满足。这种情况下劳动的收益就是双重的。一方面的收益在于产品的获得,另一方面的收益在于工作本身给予工人的满足。
22、误解了劳动的双重收益的特点会造成什么后果?
原文:有些人曾经错误、荒诞地解读这个事实,甚至根据错误的解读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社会改革计划。社会主义的一个主要教条,便是:劳动只有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里才有负效用, 而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劳动将是纯粹的喜悦。可怜、精神失常的傅立叶(Charles Fourier)所提出的那些奇思怪想,我们可以忽略;但是,马克思“科学的”社会主义在这理解:一点上,和那些乌托邦主义者并无不同。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主要的捍卫者— 卡尔 · 考茨基(Karl Kautsky)曾明白宣称,无产阶级政权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把劳动从一种痛苦改造成一种快乐。
理解:人们荒唐地误解了这一事实,并在这种误解的基础上提出了乌托邦的社会改革计划。社会主义的主要信条之一是,劳动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中才具有负效用,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是纯粹的快乐。我们可以忽略可怜的疯子查尔斯·傅立叶的话。但是,马克思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我们要特别的注意,这个学说在这一点上同各种乌托邦社会改革计划没有什么不同。它的一些最重要的拥护者,弗雷德里克恩格斯和卡尔考茨基,明确地宣称,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主要效果是把劳动从痛苦变成快乐。
23、直接满足的劳动有什么特点?
原文:有些活动导致直接满足,因此是快乐和喜悦的直接来源; 但是,这些活动本质上不同于劳动和工作,这个事实时常遭到忽视。若非对相关事实只做了非常肤浅的观察,否则不可能没看出这种本质上的差异。像例假日在公园小湖上划一艘独木舟娱乐那样的划桨动作,只有从流体力学的观点,才能和船夫或古战舰船奴的划桨动作相提并论。如果把划独木舟当作是达到某些目的的一个手段来审视,那么,它和真手段的差别,就好比一个散步的人边走边哼着一曲咏叹调,和一个演唱家在歌剧表演里吟诵同一曲咏叹调的差别。那个无忧无虑在假日里划船的人和那个哼着小曲儿散步的人,直接从自己的这种活动中获得满足,但没有获得任何间接的满足。所以,他们的活动不是劳动;他们并不是在使用各自的一些生理功能,以达到纯粹操练这些功能之外的某些目的,而纯粹是娱乐。这种活动,本身就是目的;人们为了该活动本身而活动,而该活动也没让活动者享有任何额外的好处。因为该活动不是劳动,所以不容许称该活动为直接满足的劳动。
理解:人们常常忽视这样一个事实:那些带来直接满足的活动,因而是快乐和享受的直接来源,与劳动和工作有本质的不同。只有非常肤浅地处理有关事实,才可能认识不到这些差异。周末在湖中划独木舟这个娱乐项目,只在自然科学领域从流体力学的角度来看,才可以把划船的船夫和战船上的奴隶的劳动看做是一样的。如果从行动学的角度把划船看作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它就像散步的人哼唱的咏叹调和歌剧中专业歌唱者朗诵的同一咏唱调一样的不同。无忧无虑的周日划桨者和歌唱的散步者从他们的活动中获得的是直接的满足,而不是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的间接的满足。因此,他们所做的不是劳动,不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使用他们的生理功能,而只是单纯的行使生理功能。这只是一种享受。它本身就是目的;它是为了它自己而做的,因而不会提供任何进一步的服务。既然这种生理功能的使用不是劳动,就不能称这种生理功能的使用为实现目的的手段的劳动
24、许多错误的理解直接满足的劳动的人是怎么看待彼此的劳动的?
原文:有时候,肤浅的观察者可能认为,别人执行的劳动会直接导致满足,因为他自己很想玩玩某种表面上模仿该种劳动的游戏;正如同孩童玩起模仿学校、模仿军人和模仿火车的游戏一般,某些成年人也会想玩玩模仿这个或那个的游戏。有些成年人以为,铁路司机员必定很享受运转和驾驭火车头,就好像他们自己也会觉得很享受那样,如果他们被允许玩玩火车头。一个急着赶路要进办公室的簿记员,可能很羡慕某位巡逻警员, 因为他以为,该警员只要在辖区里到处闲晃、散步,便有薪水可领。但是,这位警员却可能羡慕那个簿计员,心想:待在温暖的房间里、坐在舒服的椅子上、随意写写画画,严格来说不能称作劳动,也可以赚钱。其实这些人都错误解读别人的工作, 以为别人的工作只不过是休闲活动;这些人的意见,我们毋须严肃看待。
理解:有时,一个肤浅的观察者可能会认为,别人所做的劳动都会带来直接满足,因为他自己喜欢那些他喜欢模仿相关劳动,他把他凭借爱好模仿相关劳动视为游戏,误以为别人也会把这种劳动视为游戏。就像孩子们玩学校、士兵和铁路的游戏一样,大人们也喜欢玩这个和那个游戏。他们认为,铁路工程师一定很享受操纵他的火车头,就像他们被允许站在游戏的角度偶尔玩弄它一样。在一个人匆忙去办公室的路上,簿记员羡慕巡警,他认为,巡警是在他的巡逻区悠闲地散步而得到报酬的。但是巡警又羡慕那些坐在暖气充足的房间里舒适的椅子上,靠潦草的书写赚钱的簿记员,而在巡警眼里,书记员的这些游戏性质的工作甚至不能真正被称为劳动。然而那些曲解别人的工作,认为别人的劳动只是消遣的人的观点其实都是错误的,没必要严肃对待。
25、真实的世界中没有劳动的负效用的劳动数量很多么?
原文:然而,确实有一些事例显示,直接满足的劳动真的存在。在特殊情况下,某些种类的少量劳动,可以提供直接的满足。但是,提供直接满足的劳动,数量是如此微不足道,以致在以满足需要为目的的行为与生产体系中,完全没有什么作用。劳动负效用的现象,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个特征。人们用导致负效用的劳动,交换劳动的产品;对他们来说,劳动是间接满足的一个来源。
理解:然而,也存在少量的直接满足的劳动不是单纯的使用生理功能,而是属于真正的劳动的例子。有一些劳动,在特殊条件下,少量的劳动就能立即获得满足,因此这种劳动没有出现负效用。但是,这种劳动的数量是如此微不足道,在人类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行动和生产的复杂过程中,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我们这个世界的特点是劳动存在负效用的世界。人们用劳动换取劳动的产品,劳动对人们来说是一种间接的满足。
26、如果一种生理功能的使用带来的是快乐,那么人们会为这种生理功能的使用支付报酬么?
原文:如果某一特殊种类的劳动产生快乐而非痛苦、产生直接的满足而非劳动的负效用,那么,执行这种劳动便不会被给付工资。相反地,这种劳动的执行者或“工人”,就必须购买这种快乐、必须为该种劳动给付价格。打猎,过去和现在一样,对许多人来说,通常是一种产生负效用的劳动;但对有些人来说, 打猎纯粹是快乐。在欧洲,业余猎人向猎场主人购买权利,允许射杀一定数目和一定种类的猎物。这种权利的购买价格,和捕获的猎物价格,是分开计算的。所以,一头仍在陡峭岩石上漫游的公岩羚羊,它的现金价值,高于它被射杀后、扛到山谷下, 剥离好它的肉、皮和角,以便进一步利用时的现金价值,虽然要射杀它,必须花费很多力气攀岩,还需要花费一些打猎的材料。可以说,让猎人享受射杀的快乐,是一头活着的公岩羚羊可以提供的服务之一。
理解:只要一种特殊的劳动给人以一定程度快乐而不是痛苦,给人以直接的满足而不是劳动的负效用,那么这样的劳动就不会被支付报酬。相反,相关行动人,即“劳动者”,必须购买这样的快乐并为此付出代价。狩猎过去和现在对许多人来说都是日常的、产生间接报酬的劳动。但对有些人来说,打猎是纯粹的快乐。在欧洲,业余猎人从狩猎场的所有者那里购买狩猎一定数量、一定类型猎物的权利。这一权利的购买与直接购买由猎物为原料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格是分开的。如果将这两种购买方式放在一起对比,那么这个购买狩猎权利的价格远远超过了猎物本身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价格。因此,一只仍在悬崖上游荡的羚羊,其现金价值要比后来被猎杀的羚羊高,比一只杀死了的羚羊,包括它的肉、它的皮、它的角……更有价值些,尽管猎者为射死这只羚羊还要大费气力爬到岩上,还要用一些必要的物质类生生产要素,我们可以说,一只活着的雄鹿所能提供的服务之一就是给猎人提供猎杀它的乐趣。
有创造力的天才
27、生活对于天才来说意味着什么?
原文:在成百上千万个来去人间的凡人之上,耸立着一些创造性先驱,这些人所开创的作为和想法,为人类披荆斩棘、为文明进步开辟出新的道路。对创造性天才而言,生命的真谛就是创造;对他来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造。
理解;在来来去去的千百万人之上,矗立着先驱者,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为人类开辟了新的道路。对于开创性的天才来说,创造就是生命的本质,生活意味着就是创造。
28、为什么创造性天才的创造性活动不是间接获得满足的劳动?
原文:这些非凡人物的活动,完全不能纳入行为学的劳动概念之中。它们不是行为学意义的劳动,因为对天才来说,它们不是手段,它们本身就是目的。天才活在创造和发明之中。对他来说,没有闲暇,只有暂时的一事无成、遇到挫折时的间歇停顿; 激发他行动的诱因,不是想要获得什么成果的欲望,而是产生成果的行动。行动的成果,既没间接满足他,也没直接满足他。他行动的成果没间接满足他,因为他的同胞对该成果顶多视若无睹,甚至更常以嘲讽、讥笑和迫害来迎接该成果。不知有多少个天才,大可利用天赋,让自己的生活惬意、快乐,但他甚至没考虑过这种可能性、毫不犹豫地就选择布满荆棘的创造之路。天才总想完成某个自认为是天赋使命的任务,即使明知这样会迎来自己的大大不幸。
理解:这些非凡的人的活动不能完全归入行动学领域的劳动的概念。这些活动对于天才来说不是劳动,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本身。天才以创造发明为生。对天才来说,没有闲暇,只有暂时的乏味和间歇的沮丧的。天才创作性活动的动机不是想要带来一个间接满足或者直接满足结果,而是伴随创造性的活动产生结果的行为本身。天才的创造性活动的成就既非直接也非间接使他感到满足。这些创造性的活动不会立刻使天才感到满足,因为他的同胞们充其量也就是漠不关心他的创造性活动,更多的时候甚至用嘲笑、辱骂和迫害来对待他。许多天才本可以用他的天赋使他的生活变得愉快和快乐,然而他甚至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条充满荆棘的创造性之路。天才想要完成他认为的使命,即使他知道他的前方迎接他的将会是灾难。
29、为什么创造性天才的创造性活动不是直接获得满足的劳动?
原文:另外,天才也没从自己的创造活动直接得到满足。对他来说,创造活动就是痛苦与折磨,是永不休止的、极度苦恼的、反抗各种内外在障碍的挣扎与奋斗,终究要消磨他、压垮他。奥地利诗人格里帕策(Grillparzer)在一篇动人的诗作“加斯泰因再见”(Farewell to Gastein)[中,曾经描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格里帕策在写这篇诗作的时候,不仅想到自己经历过的各种悲痛和苦难,也想到另一个更伟大的人物—贝多芬所遭遇到更大的困苦和折磨;贝多芬的命运很像他自己的遭遇,基于衷心喜爱和同情欣赏,他比任何同辈的人更了解贝多芬。尼采(Nietzsche) 把自己比做火焰,永不餍足地消耗和毁灭自己。这种痛苦的现象,和一般人认为隐含在工作与劳动、生产与成功,以及养家餬口与享受人生等概念里的那些意思,完全没有共同点。
理解:天才也不会从他的创造活动中获得直接的满足。创作对他来说是痛苦和折磨,是一种与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各种障碍进行的无休止的折磨人的斗争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断的消耗并摧毁他。就像奥地利诗人 Grill parzer 曾在一首感人至深的诗《告别嘎斯坦》中描绘过的这一点。我们可以假定,他在写这封信时,不仅想到了他自己的悲伤和苦难,而且想到了一个比他伟大得多的人所遭受的更大的苦难,贝多芬的命运与他自己的命运相似,他对贝多芬的热爱和同情,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深刻。尼采把自己比作永不满足地消耗和毁灭自己的火焰。这种创作的痛苦是一种独特的现象,它与工作和劳动、生产和成功、养家糊口和享受生活等概念的一般内涵毫无共同之处。
30、天才们的创造性成就能被归为行动学意义上的劳动么?
原文:天才创作者的成就,包括:他的思想和理论,他的诗篇、画作和文章,不能从行为学的角度归类为劳动的产品。它们不是那种可用来生产别的生活便利品的劳动,挪去“生产”哲学、艺术或文学名作所获得的成果。思想家、诗人和艺术家,有时候根本不适合完成任何别的工作;他们奉献给创造活动的时间和辛劳,反正不是从别的用途挪过来的。有时候,一个天才原本有能力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但处境注定他一事无成,让他除了饿死,或用尽浑身解数、但求苟活之外,别无选择。反之, 如果天才成功达到他的目标,除了他自己,再没有别人会支付他曾经承受的“成本”。歌德(Goethe)在某些方面的天赋,也许会因为任职在威玛宫廷里而遭到束缚;但即使他没创作戏剧、诗篇和小说,他在内阁大臣、戏院经理和矿坑管理员……等公职上,肯定也不会有更大的成就。
理解:创造性革新者的成就包括思想和理论,以及诗歌、绘画和作品,不能归类为行动学领域的劳动产品。它们不是在市场体系里通过市场过程被动态的在不同市场部们之间被雇佣的那种劳动,被用来"生产"一部哲学、艺术或文学的杰作而动用的“劳动”,不能被用来生产其他行业的商品。思想家、诗人和艺术家有时除了进行创作性的工作本身,不适合完成任何其他工作。无论如何,他们在创造性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和劳动,是不可能因其他目的而被剥夺的。一个本有能力创造出无人知晓的事物的天才,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注定没有任何作为。这种情况可能会让一个人别无选择,只有饿死或用尽他的全部力量去争取仅仅是肉体的生存。但是,如果天才客服了某种情况下的困难,成功地实现了他的目标,实现了他自认为肩负的使命,那么除了他自己,没有人会支付这个过程中天才在创作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例如歌德可能在发挥某些方面的天赋的时候,受到他在魏玛宫廷中的职务的阻碍。即使他没有写他的戏剧、诗歌和小说的话,他肯定也不会在担任国务大臣、剧院经理和矿务局局长时取得更多的成就。
31、天才能被人为的有计划的培养出来么?
原文:再者,天才创造的作品也不可能以别人的作品来取代。如果但丁(Dante)和贝多芬不曾来到这世上,没有谁能指派什么别人承担生产《神曲》和《第九号交响曲》的任务,而把它们生产出来。不管是社会全体,或是哪些个人,都不可能实质培养出天才或促进天才的工作。在这方面,再强的“需求”、再专横的政府命令,也都是无效的。天才不是订制出来的。人们没办法调整,或改善自然的、社会的环境,以便产生天才创造者和天才的创造。以优生学的手段培养天才、以学校教育训练天才或组织天才的活动,都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当然,人们能把社会这样或那样组织起来,直到没有任何空间留给创造性先驱和创造性活动为止。
理解:此外,创造性天才的成就是无法被另一个人取代的。如果没有但丁和贝多芬,人们就不可能通过指派其他人来完成《神曲》或《第九交响曲》。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天才和他的工作。最高强度的“需求”和最专横的政府命令都是无效的。天才不按订单办事。人不能通过计划的方式改造创造者和他的创造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不能用优生的方式来养育天才,不能用学校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天才。但是,人们可以以这样一种方式组织社会,使社会中没有天才们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能力的空间。
32、创造性的成就产生出的成果与经济学领域生产出某种产品产生出的成果是一个意思么?
原文:对行为学来说,天才的创造性成就,是最终给定的事实。它宛如命运女神赐予的免费礼物那样,横空出现在历史长河之中。它决不是经济学所谓“生产”的成果。
理解:天才的创造性成就是行为学的终极事实。它作为命运的免费礼物在历史中流传。它不是经济学意义上使用“生产”这个术语,生产出来某种产品的意思。
传播:要不要用接下来一年的时间,和群里的小伙伴每天用半小时的时间系统的学习一下经济学理论,彻底的学习一种认知世界的方法呢?
防失联进群添加微信yangjun1478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