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贝尔 (一)人物介绍及评价 奥苏贝尔(1918-2008)亦翻译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先行组织者的提出者。 (二)著 作 《有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等。 (三)观 点 1.关于遗忘原因的解释——同化说(认知结构说)奥苏贝尔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1)积极的遗忘。当人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之后,就可以以此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简化,从而减轻记忆负担。 (2)消极的遗忘。在有意义学习中,或者由于原有知识结构不牢固,或者由于新旧知识辨析不清楚,也有可能以原有的观念来代替表面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新观念,从而出现记忆错误。 2.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划分 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对学习做了区分: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类型,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3.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1)有意义学习(有意义言语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客观条件,是指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教材一般符合此要求。 ②主观条件,是指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第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3)组织学习的策略——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先行组织者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4.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分类 (1)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且稳定的动机,属于内部动机。 (2)自我提高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属于外部动机。 (3)附属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家长、教师)、同伴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附属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奥苏贝尔在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为迁移而教”实际上就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6.关于知识学习的划分 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知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派生类属学习指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这种学习比较简单。当新知识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并使其精确化时,便产生了相习。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的主要区别在于学习之后的原有观念是否发生本质属性的改变。 (2)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 (3)并列结合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又称组合学习,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一般而言,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