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诊与治·中医漫谈笔记

发布时间 :2022-12-01

​​项痹病(颈椎病)的诊与治·一·诊断及手法治疗篇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颈椎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几乎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患有颈椎病。颈椎病的定义, 是指由于生活、工作不良方式所致的慢性劳损等原因, 引起颈椎骨关节力及筋骨平衡失调, 出现脊柱各椎体间的关节紊乱、椎间隙及颈椎生理曲度变异, 导致椎动脉、神经、脊髓以及相邻的交感神经、附着的肌肉韧带损伤,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体征[1]。除了各脊柱小关节紊乱、椎间隙变异外,颈椎曲度的改变也是导致颈椎病临床症状的重要原因,中医整脊学认为,人体脊柱分为四个生理曲度,即颈曲、胸曲、腰曲、骶曲,任一生理曲度的变异均可在不同程度上出现病理改变引发临床症状[2]。并且一个曲度改变可由于生物力学的原因诱发另一个曲度的变异,常见的是腰曲变异诱发颈曲变异,与重体力负荷以及非直立工作姿势的久坐关系密切。颈椎虽承受头颅载荷不大,但由于长期久坐导致腰肌松弛、腰曲变小,带动颈曲也变小,椎间盘高度和容积也同时减小,久而久之椎间盘退变;另一方面,颈椎椎管比腰椎椎管小,而且还有穿行横突孔的椎动脉,因此颈曲一旦紊乱,很容易因为压迫血管神经产生症状,从而引发颈椎病,所以颈椎病的防治与腰椎健康息息相关[3]。颈椎病的成因除上述常见病因以外, 尚与机体的遗传因素、自身免疫、交感神经、骨质疏松、血管、炎症反应、颈部肌肉因素等相关[4]。

 国内对颈椎病的现代研究部分来源于米嘉祥的《颈椎病》,其中指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颈椎病实际上是累及头、颈、肩、胸、背、上肢等区域的临床综合征[5]。颈椎病除了引发颈、肩、胸、背及上肢的疼痛、麻木等不适感,还可引发头痛、眩晕、颜面部肌肉痉挛、高血压、咽喉不适、恶心呕吐、胸闷胸痛等内科疾病表现,举例说,在继发性高血压中,由于颈椎病所引起的血压升高情况较为常见,而该类疾病的发展主要与颈椎底动脉供血异常以及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所引起的功能性紊乱有关[6]。在主流临床共识中,我国将颈椎病分型分为6种,分别为颈型(也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以及混合型,其中脊髓型及交感神经型较少,前者较严重,后者较难确诊。

颈椎病症状分型[7]如下:

颈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部、肩部及枕部疼痛,头颈部活动因疼痛而受限制,以肌痉挛为主要表现特点。

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其范围与受累椎节相一致。颈肩部、颈后部酸痛,并沿神经根分布区向下放射到前臂和手指,可有酸、胀、痛、麻等感觉,或伴痛觉过敏、感觉减退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性眩晕(即椎-基底动脉缺血征)和猝倒史,且能除外眼源性及耳源性眩晕。以突发眩晕(通常与体位改变有关)、头痛、棘突旁压痛为常见症状,个别患者可出现植物神经症状。

脊髓型颈椎病:自觉颈部无不适,但手动作笨拙,细小动作失灵,协调性差。胸腹部可有束带感。步态不稳,易跌倒,不能跨越障碍物。上下肢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升高,出现病理体征,早期感觉障碍较轻,重症时可出现不规则痛觉减退、肌力减退。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症状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或交感神经抑制的症状,较为少见且较难诊断,此不详述。

混合型:同时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者称为混合型。混合型的患者多病程长,或年龄较大,中老年人多见。

颈椎病的诊断通常需联合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共同判断,临床症状分型已在上面介绍了,体格检查主要包括例如椎间孔挤压试验、分离试验、颈丛或臂丛牵拉试验、霍夫曼征等的临床特殊体格检查及脊柱触诊,而脊柱触诊尤其重要,这是施展手法治疗的基础,无法准确辨认脊柱关节序列的,也无法准备复位,更遑论对复位成功与否的判断。影像学检查则包括X线、CT、MRI、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神经肌电图检查等,前三者是主要检查手段,后两者常作为补充检查,但神经肌电图在神经根型检查中较为重要。X线检查是基础检查,主要可判断脊柱关节序列、椎间隙、椎间孔、骨赘、钙化的软组织等,CT可判断椎骨,CT造影可判断神经孔,MRI可判断神经、椎管、脊髓的情况[8]。

中医通常称颈椎病为项痹,主要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中医康复治疗是改善其临床症状和预防复发的有效方法之一[9]。中医康复治疗包括内外治法,内治法以口服中药、中成药以及食疗为主,外治法则较为丰富多样,包括牵引、整脊、推拿、理筋、针灸、敷药、运动疗法、现代康复仪器治疗等。约有八成左右的颈椎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得到满意疗效。其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柱关节紊乱及生物力学改变是颈椎病的直接原因,故手法治疗是非手术疗法中最重要的一种治疗手段,而中医整脊手法是最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一种手法治疗。中医整脊手法融合了中医骨伤学、筋伤学以及现代医学,其主要作用是舒筋活血、通络止痛、放松紧张的痉挛的肌肉, 通过正骨可以让骨与关节的微小错位和移位恢复到正常的位置, 使颈椎复原到正常形态,使被压迫的神经和血管得到解放,以达到治疗的目的[10]。而国外对于颈痛治疗的认识也类此,加拿大颈痛指南形成委员会2014年更新了整脊疗法治疗成人颈痛循证指南,指南共纳入全世界发表的41篇随机对照试验, 同时参照相关24篇系统综述, 通过严格的偏倚风险评估与证据强度分级,对11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给出了推荐建议,推荐强度分为较强、中等、较弱、不推荐4种等级,其中使用颈椎扳动手法、徒手治疗、功能锻炼联合其他疗法治疗慢性颈痛为最高等级的较强推荐级别。故整脊手法治疗被视为颈椎病最重要的一种非手术治疗手段之一[11]

笔者经验,颈椎关节紊乱从前后上下左右六个方位,分别可发生左右倾位、左右旋位、左右侧位、前后侧位、前脱后突位等等十种位移,常同时合并多维位移,故施展手法治疗者应在有丰富经验的老师长时间带教下掌握触诊及治疗方法,达到“手摸心会”的程度,而对于手法治疗,吾师吴曀明博士总结要诀为“逆从阴阳”,具体心法如下:前者后之,后者前之,左者右之,右者左之,旋者回之,倾者正之,正合《捏骨秘诀》中所言:高者回之。在得到有效的中医整脊手法整复调治后,再联合针灸、膏摩、导引、服药等其他非手术治疗,绝大部分的颈椎病患者可解除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永章,韦以宗,韦春德,韦云锋,黄禧秋.颈椎病病因探讨——颈曲与胸椎关系X线片测量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02):118-120.
  2. 韦以宗,赵敏生,汤耿民,韦春德,孙永章,王秀光,韦云锋.脊柱运动枢纽的研究——椎体与下关节突关节面夹角测量及整脊法原理探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3,(02):7-11.
  3. 韦以宗,韦春德,谭树生,潘东华,王秀光.腰曲对颈曲影响的动态下X线片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04):384-388.

[4]杨辉,郭丽新,武媛媛.颈椎病病因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06):1152-1154.

[5]郜顺兴.我国颈椎病定义及分型的历史沿革[J].中医正骨,2020,32(04):44-47.

[6]徐靓.颈部整脊配合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伴颈椎病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2,37(14):2609-2611.

[7]贾连顺.颈椎病的诊断学基础[J].脊柱外科杂志,2004,(03):187-189.

[8]王鹤玮,贾杰.全周期康复视角下的颈椎病康复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解读[J].中国医刊,2021,56(08):825-829.

[9]章薇,李金香,娄必丹,叶勇,石文英,李洪亮,余兆安,龙抗胜,彭冉,唐静,熊焱臻.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项痹(颈椎病)[J].康复学报,2020,30(05):337-342.

[10]刁永帅,柳源,冯奇,畅亚鑫,李文雄,杨锋.中医整脊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09):1667-1669+1677.

[11]魏戌,朱立国,李金学,高景华,王尚全,于杰,冯敏山.2014年加拿大整脊疗法治疗成人颈痛循证指南解读[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09):157-160.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