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走近演员塔娜花日

发布时间 :2023-08-15

​​近期,随着康洪雷、刘翰轩导演的民族年代剧《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在央视8套的热播,把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和苍茫辽阔的草原在这火热的季节中映入眼帘,给广大观众带来一丝感悟与清凉!

​该剧以莫家兄妹的人生经历与性格成长为主线,铺展出一幅时代进程中民族文化交相辉映、深度融合的壮美图景。剧作充满了时代的质感与悠扬的诗意,草原的质朴、包容与人性的纯良、向善统一在知识青年"扎根草原,建设边疆"的青春誓言中。用导演康洪雷的话说这部剧是围绕中华命运共同体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来进行的。知青和牧民血脉相连,而文艺则是民族之间共通的语言。莫家孩子以及广大的知青带着他们的才华与信仰融入乌兰牧骑、融入草原的生活,游牧文化也将以自己的特色参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

斯琴高娃、涂们等一众影视大咖在片中的精彩演绎,把观众带入了那个厚重的年代,而青年演员李泓良、德姬、塔娜花日、阿云嘎等在剧中的倾情演绎也让我们年轻一代的观众能够更好的融入其中,丝毫感觉不到年代剧的隔阂。

其中扮演乌兰托娅的塔娜花日的表演可谓可圈可点。塔娜花日表演细腻,自然且生动有趣,对年代感的把握到位。塔娜花日说到,“我们刚一进剧组,康洪雷导演特别强调说:虽然那个年代苦,但人,尤其是那时候年轻人的精气神是向上的.......这句话对我启发特别大。我用最自然的状态把动作、对话更加贴切那个时代,而不是像现代戏里的人物那样较随意和松弛。”

本片从上世纪60年代到改革开放,角色年龄跨度要从20左右到40多岁。从这一点上塔娜花日所扮演的乌兰托娅把握的非常成功。把年轻乌兰牧骑女队员的轻盈活泼,到婚后的不修边幅,再到中年“油腻”大嫂的样子表现的真实而准确,可见演员的用心程度。塔娜花日笑着说:“这是演员必备的素养,我在剧组里一直注重各个年龄段的形体、语言的不同。加上我们是顺拍所以等到拍中年时我们已经转场到北京,后期又到广州,正好有时间增重,我就硬生生的增重了15斤。再加上我非常感谢服化造型老师采用了我的建议,给中年乌兰托娅做了满头方便面式烫发。因为我觉得这样即符合改革开放初期那个年代状态,对乌兰托娅中年后的‘不修边幅’的形象也有所帮助。事实证明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在草原和进城后人物心理变化的把握方面。乌兰托娅这个角色时而活泼,时而矫情,时而仗义时而又泼辣。按塔娜花日自己的话来说:“我想演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更有缺点的‘人’,人是多面性的,有层次的。但不能缺的是“真”。感谢康洪雷导演、刘翰轩导演让我演绎乌兰托娅这个角色。也把这个人物写的如此有特点。”

在剧中乌兰托娅作为乌兰牧骑的主力队员,需要各种演出及排练场景,塔娜花日用最短的时间熟练掌握了20多个乌兰牧骑传统舞蹈。对于一名非舞蹈专业演员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期间承受的伤痛、舞蹈水平的提升也是巨大的。塔娜花日说:“拍摄期间的空闲时间几乎都在练习舞蹈,还崴了两次脚,从没有一个剧组这么累过!”大量的舞蹈的训练也让塔娜花日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当年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她表示一定要遵循习主席的号召,在今后的演绎道路上也要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塔娜花日是地道的蒙古族,还在蒙古国立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蒙古语是她的母语。塔娜花日说:“我之前也演过很多蒙古语的影片。但是这部剧有它的特点,要有蒙古语台词还要有汉语台词,而且说蒙汉语的情况是根据场景、环境以及内容来选择更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像跟指导员提亲的戏以及讨论南方老板压榨员工的戏,都是蒙汉语混合着说的,有的词用蒙语说出来更有力量感,有些话用汉语说出来更有幽默感,当然还有很多类似的场景,拍这样的戏不但有趣,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过瘾的”。

塔娜花日在以往的作品中也塑造了多个不同的形象。比如王新民导演的,和陈龙、六小龄童、李彩桦共同主演的连续剧《新燕子李三》里的反派女主--飒爽、机智的桂芳;杨亚洲导演,和蒋雯丽、郭晓冬、李小冉、郑凯共同主演的都市连续剧《嘿,孩子》里的柔情、善良的刘佳佳;杨毅导演,与黄小蕾、徐洪浩共同主演的革命战争连续剧《战地青春之歌》中的勇敢耿直的女卫生队战士汤玉珠。也获得过不少国内外奖项。今年因在电影《红色之子·单刀赴会》中扮演忧国忧民的青年女教师娜仁托娅一角的精彩表演获得了2023年第十三届内蒙古自治区宣传部、内蒙古文联颁发的自治区文化类最高奖《萨日纳奖》最佳电影表演奖。塔娜花日在每个戏里表现的人物都是那么活灵活现又有完全不同的诠释和展现。用句最直白的形容词来讲真是“演什么像什么”。塔娜花日身上也看到了当今演艺界难得的不急不躁,低调做人,踏踏实实创作人物的艺术品德。

 ​​​​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