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祭”忆,为了缅怀逝去同胞,更是为了打造强大中国

发布时间 :2023-12-13

​​作者:三寸日光、鲁泰来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

图片

 

这是一张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百人群像。每一张定格的黑白照片,代表着一位老人的离去。

 

有一组数字,清晰记录了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人数的变化:

 

2016年12月13日,幸存者仅剩104人;

 

2019年12月13日,幸存者仅剩78人;

 

2020年12月13日,幸存者仅剩73人;

 

2021年12月13日,幸存者仅剩61人;

 

2022年12月13日,幸存者仅剩54人;

 

2023年12月13日,幸存者仅剩38人。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却不经意间发现,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见证者们正在加速凋零。仅过去一年,就有16位老人相继离世。从104到38,才历时7年。

 

图片

 

家祭、城殇、国难,1937年的12月13日,南京进入至暗时刻。“祭”忆从那时至今,从不曾间断。

 

在位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一角,有一面“哭墙”。1995年刚设立时,该面墙长43米,高3.5米,刻有3000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姓名。如今,28年过去,“哭墙”也经历数次增刻,姓名增至10665个,长度也增加了约一倍。

 

有人说,“哭墙”上的每个名字都是一部血的历史。直到现在,翻开这段历史,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都会隐隐作痛。透过文字记载,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南京城被殷红的血腥浸染,无数血肉模糊的同胞身影在秦淮河畔哭泣挣扎。

就在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日军侵华再添有力史料新证。

 

一部记录日军在南京烧杀抢掠等法西斯暴行和百姓在“敌人铁蹄之下过非人生活”的回忆录——《南京难民区九十四日记》,在南京图书馆抢救性整理民国文献时被意外发现。

 

图片

 

“汉中路有几个老百姓见了敌兵,向难民区里逃,敌兵跟着追入难民区,在难民区里杀了三十几个人,都是老百姓。”

 

“今日被杀的人很不少,敌人是将难民区划成若干小区,分若干小组,分头捕杀的。”

 

“一个敌兵追着一个十六七岁的青年,一刺刀从背后戮进去直透过肚皮,那青年惨号了一声躺下了……”

 

类似的记载比比皆是。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如果把这些抽象的数字变成具象化的描述,我们会更清楚这场暴行的残酷。

 

张纯如在书中写道:“一位历史学家曾经估算,如果所有南京大屠杀的罹难者手牵手站在一起,这一队伍可以从南京绵延到杭州,总距离长达200英里左右。他们身上的血液总重量可达1200吨,他们的尸体则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厢。”

 

约翰·拉贝在日记中坦言:“这是一个无休无止的恐怖岁月,无论人们怎样想象都丝毫不会过分。”

 

可以想见,再多的文字也难以控诉日军当年在中国犯下的滔天大罪,也无法道尽其给遇难同胞及其家属带来的巨大伤害。这是人类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也是亿万中国人民无法抹去的创伤记忆。

图片

 

历史,早就把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钉在耻辱柱上。然而,当受害者在忍受伤痛的时候,加害者却在极力摆脱责任。至今,日本一些右翼分子和政客仍对南京大屠杀进行掩盖粉饰,甚至不承认大屠杀的存在。在日本的一些历史教科书和媒体报道中,他们将“南京大屠杀”表述为“南京事件”,将“大屠杀”弱化为“造成部分军民死亡”。在靖国神社,他们把十恶不赦的杀人魔鬼塑造成“英勇的烈士”,把发动的一次又一次侵略战争定义为“为心爱的祖国、家乡和家族献出宝贵生命”……这是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和幸存者的极大侮辱,也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挑衅。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否认。任何倒行逆施妄图篡改历史、否认暴行,为南京大屠杀惨案和侵略战争翻案的丑恶行径,不仅14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也将受到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人民的谴责和唾弃。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每年的国家公祭向世人宣示,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反对篡改历史的立场坚定不移,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坚定不移,中国人民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意志坚定不移。

 

图片

 

​三

也许有人会问,都过去86年了,为何要再提这血淋淋的历史?为何要反复揭开“伤疤”,是不是太过残忍?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哲学家马尔库塞说过:“忘却以往的苦难就是容忍而不是征服造成这种苦难的力量。在时间中治愈的创伤也是含毒的创伤。思想的一个最崇高的任务就是反对屈从时间,恢复记忆的权利,把它作为解放的手段。”我们铭记历史,从来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毕竟,一个缺少痛感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凝聚力的,一个健忘的民族,也不会在精神上真正强大。

​对于你我而言,“南京大屠杀”从来不只是历史课本上的一个名词,“30万遇难者”也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那是我们的祖辈和同胞流过的血、亲历的痛。1937年12月13日,它从来也不是一个过去的时间点,而是86年的时光里,无数人的坚持、努力和勇气化为的沉甸甸的责任。

图片

 

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转。但也要看到,国际竞争的“丛林法则”并没有改变,铸剑为犁依然是人们的一个美好愿望。如今,俄乌冲突仍在继续,巴以冲突再次让我们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历史和现实向我们深刻昭示:和平,从来都是强者才配享有的奢侈品。如果没有一个强盛的国家,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人民就没有幸福安宁可言,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不忘国耻,知耻后勇。今天,我们可以挺直腰杆,有底气地说,再也没有谁敢在中国的土地上把屠刀架到我们同胞的脖颈之上,没有谁可以肆无忌惮、不付出任何代价地对中国施以冒犯。只因为,中国必须强大,这是我们对历史的承诺。中国必须强大,这也是我们赢取和平,以及对逝去同胞表达缅怀的最好方式。​​​​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