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传故事,又叫作本行故事。本行,指成佛以前尚在菩萨位(因位)时的事迹,乃成佛之因之根本行法。一般认为,佛传故事内容包括释迦牟尼前世因缘、生平事迹及成道后说法教化的故事,岩山寺西壁壁画反映的正是这些内容。
文殊殿佛传壁画为整铺表现,以一座宫殿为壁画的主体图像,其左右两端及上下方描绘了一些体量较小的建筑物以及山石树木,然后在其中穿插表现释迦不同时期的事迹,这样一来故事情节就被表现在宫内外两个活动场景。
该壁残存42则榜题,每个榜题分作两行表现,每行6个字,一共为12个字;还有7个墨框存在,榜题则漫漶不清,无法识别。本文中将文殊殿佛传故事内容分为四个阶段来阐述: 1、前世因缘本缘授记;2、超凡入圣佛临人间;3、宫中生活居家厌世;4、出家成道佛现神变。
01前世因缘本缘授记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表现了燃灯佛为释迦牟尼的前世授记的因缘故事,该部分榜题:
榜题1:
“此是青衣卖七只金莲花之处”
榜题2:
“此是□□□□□外接佛之处”(君臣迎佛)
榜题3:
“此是鹿皮仙人/铺佛经过之处”
榜题4:
“此是二贫人野/外持(扫)道供佛处”
此部分内容集中表现在西壁南段市井街道附近。榜题1表现在市井酒楼旁,一人着鹿皮衣抱着一束莲花急步行走,接着画面左端建筑里表现了榜题2的图像内容,国王领着妃嫔及众官吏设坛燃香迎接佛陀降临。
酒楼上方,有一组尺寸相对大一点的画面,中间为燃灯佛脚踩莲台、有头光、周身满布火焰纹,佛头上有宝盖,两尊飞天分布在宝盖两侧,佛周围有弟子、胁侍菩萨等八人,众人四周光线呈放射状,如同处于佛光当中,极具威严,为了不让污泥脏了燃灯佛的脚,善慧脱去鹿皮衣,以发布地,让燃灯佛从他的衣服和头发上走过去,表现的是榜题3的图像内容,是这一部分因缘故事的情节高潮,就图像而言,也被表现为这一部分图像的视觉中心。
历代佛传故事中“燃灯佛授记”都会用善慧“布发掩泥”去表现燃灯佛为其授记的情节,在此处匍匐在地的善慧菩萨既突出了燃灯佛的身份地位,也表现他因为此事获得授记的情节。最后在这一画面左下角表现两人在持帚扫地因为二贫人于“释迦牟尼佛,出兴于世, 尔时当作第一声问弟子。”与释迦牟尼关系密切,并不是无关紧要的情节表现,到了这里,因缘授记的内容就以结束。这一部分的故事情节亦是按照上述讲述顺序发展。《过去现在因果经》记载,灯照王之子普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荣登过去普光如来之位。普光如来与万四千诸阿罗汉游行教化过程中,路过提播婆底城”,灯照王听说后,心中生发大欢喜,下召城中人民“平治道路,香水洒地,悬诸缯彩宝幢幡盖,散众名华”,"又复击鼓唱令国内诸有华者,不得私卖,悉输与王","即遣大臣,并怍伎乐,烧香散华,而往请彼普光如来”。
善慧仙人由梦中感知此事后,披鹿皮衣,执水瓶及杖伞盖出山入城,路遇青衣”,买得七只金莲花以供佛祖,青衣由此获得一段因缘,善慧由此也获得过去佛授记,今世荣登佛座。“尔时,灯照王与其诸子,及众官属、婆罗门等,持好香花种种供具,而出奉迎普光如来,举国人民,亦皆随从。……见灯照王,已到佛前,最得在初供养礼拜,如是次第,至诸大臣,亦各礼敬,并散名花,花悉堕地。"尔时如来,既授记已,犹见善慧,作仙人髻,披鹿皮衣,如来欲令舍此服仪,即便化地,以为淤泥。善慧见佛应从此行而地浊湿,心自念言:云何乃令千辐轮足蹈此而过?即脱皮衣,以用布地,不足掩泥,仍又解发,亦以覆之。如来即便践之而度","尔时有二贫穷老人,各与亲属一百人俱,靚佛相好,威德严显,自伤贫乏无以供养。是时如来,愍其心至,即化前地,生诸草秽,令二贫人,见地不净,发欢喜心,而便洒扫。普光如来,而记之曰:汝过无量阿僧祗劫,释迦牟尼佛出兴于世,汝等尔时当作第-声闻弟子。”到这里经文中有关壁画的第一部分内容即已结束。
从上述的论述中不难发现第一部分主要是依据《过去现在因果经》来进行表现,着重阐述了过去普光如来为释迦牟尼前世为善慧菩萨授记的故事,同时也表现了佛教所宣传的因果观。过去时,燃灯佛受邀降世间之际,国王贵族为建功德,“皆鼓唱令国内,名花皆不得卖,悉以输王"善慧心大懊恼,意有不息,苦访花所,俄而即遇王家青衣,密持七茎莲华过,藏于瓶中……善慧求买五茎。”青衣语“我今当以此花相与,愿我生生,常为君妻",儒童"若使有来从我乞求头目髓脑,及于妻子,汝莫生阂坏吾施心”,所达成的结果就是“儒童百劫之后,当得作佛,名释迦文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母名摩耶,妻名裘夷……”
“燃灯佛授记”之后,儒童经历无数修行上升兜率作善慧菩萨,之后期运到来,下世修行,最终成道作佛救度尘世间众生之苦。而“二贫人扫地”中的二贫人在前面就已经交代“释迦牟尼出兴于世,尔时当作第一声闻弟子。”可见其中的“青衣卖莲”、“布发掩泥”及“贫人扫道”的故事表现出出于前世的种种善行和因缘,成就种种现世佛缘的因果观的结果,在图像上倡导世人积极向善,证得来世善缘。
榜题1“此是青衣买(卖)七/支金莲花之处”的位置在街道东端酒楼正下方,榜题左边则表现了身披鹿皮的善慧手持一束盛开的莲花。这表现的是释迦前生作为披鹿皮衣的善慧菩萨的时候,由梦中感知燃灯佛将降临人间而入城想要供养燃灯佛,因为国王严禁私自出售香油花變而无花供佛,而无计可施,路遇“挟水瓶持七枚青莲华”的“王家女过”,王家女即榜题中的青衣,为舍夷长者之女。与善慧菩萨达成协议,来世为君妻,即“时卖花女者,今耶输陀罗是”,嫁于悉达多太子,前后因果关系明晰,皆因前世耶输为青衣时卖了七只莲花给释迦前世的善慧菩萨用于供奉过去燃灯佛,正如《太子瑞应本起经》记载,菩萨善慧因青衣而得莲花,青衣与善慧来世结为夫妻。壁画中所展示的是善慧菩萨从青衣处买完莲花,赶去见燃灯佛的情节,虽然壁画中没有表现出青衣卖花的情节,但是通过榜题与壁画内容两相呼应,共同展示出一个完整的善慧太子获得莲花、青衣获得一份因缘的故事。榜题2已漫漶不清,不容易识别图像内容。龙淼淼认为为“此是君臣四十里外接佛之处”,由“接佛”二字可知,此为迎佛图,但谁人接佛,又是接何佛,都需要再加判断。佛经记载,过去有王,其名曰灯照,生子威德具足,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普光为名,后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罗,为过去普光如来。同时《过去现在因果经》有云”:“尔时普光如来与八万四千诸阿罗汉,往诣国界,游行教化。父王闻已,心大欢喜,即勃国中,平治道路,香水洒地,悬诸缯彩宝幢幡盖,散众名华,如是庄严,满十二瑜阁那。又复击鼓唱令国内诸有华者,不得私卖,悉输与王;并勳人民,不得先我供养于佛;即遣大臣,并作伎乐,烧香散华,而往请彼普光如来……尔时,灯照王与其诸子,及众官属、婆罗门等,持好香花种种供具,而出奉迎普光如来,举国人民,亦皆随从。……见灯照王,已到佛前,最得在初供养礼拜, 如是次第, 至诸大臣,亦各礼敬,并散名花,花悉堕地”。
而且这一部分隶属于释迦的前世因缘的内容,所以不难得知此为灯照王并其子、及众官属、婆罗门等迎接普光如来的场景,经典所述与榜题内容相一致,为君臣迎佛图。国王携带嫔妃立于一供桌前,群臣侍卫分作两列,供桌上有香炉与贡品等物,国王前方佛陀现已不存,仅存佛陀头光,两弟子一个力士(对面应还有一个力士,被屋脊遮挡没有表现),迎佛场面庄严宏伟。与经典所述情节“见灯照王,已到佛前,最得在初供养礼拜,如是次第,至诸大臣,亦各礼敬,并散名花,花悉堕地一致。
城门外表现的是一名妇人端坐在轿辇中,两侍女持物立于两旁,应是摩耶夫人出城游玩的场景。根据经典描述,图像表现的是护明菩萨自乘象入胎而来年满十月,摩耶夫人乐处园林,不喜愦闹,遣信告诉白王:“我今欲出园林游观。净饭王作诸多安排后,“于是夫人,即升宝舆,与诸官属并及踩女,前后导从,往蓝昆尼园。”“宝舆”、“诸官属并及婇女”的描述与图中表现一致。
02超凡入圣佛降人间
这一部分内容从情节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就是释迦降生之前入胎的情节,其二则是释迦诞生的相关情节内容,包括释迦诞生及诞生时的瑞应现象的表现。
壹·降神选择菩萨入胎
第一部分降生之前的榜题内容为:
榜题5:“菩萨将内宫入/夫人腹内之处”
榜题6:“此是护明菩萨/夜半托生之处”
榜题7:“□□□□□□□仙光□□□”
该内容表现在画幅的正上方。故事情节由托载乘象入胎队伍的祥云及护明菩萨目中所发光束构成一个整体。乘象菩萨左侧方向的远山中,宫殿辉煌,祥云霞光四绕,表现的应该是(兜率天宫)西方净土世界。
旁书榜题:“菩萨将内宫入/夫人腹内之处”。一缕祥云从宫殿楼宇中生出,托载着乘象菩萨及众胁侍而来,两侧有八个胁侍,与常见的左右对称分布不同,该画面中胁侍的排列为左五右三,这一细节的表现在前面所论及的“布发掩泥”情节处也有表现,寓意为何,目前尚未可知。
行进队伍前面二矮小力士抬着一个火焰包围的宝盆在牵引路。由榜题:“此是护明菩萨/夜半托生之处”可知,这一情节表现的是佛传故事经典题材“乘象入胎”。
护明菩萨头顶宝盖并祥云围绕,头有项光,背后具有火焰纹身光和圆环形背光,白象驮着莲花座,菩萨结跏趺坐其上,菩萨目间射出的一束光芒将人们视线引向城内后殿。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部分画面描绘中,将火焰表现得向左飘扬,营造了一种运动感,表现出菩萨众,人快速行进的动势。
城内后殿为一两层小楼,楼阁霞光四放,祥云缭绕,营造出一种超人间的感觉,预示着事情的不凡,殿中后室床榻上一夫人安然入眠,身上盖着红色被子。外屋两名侍女正欲离开,殿外廊上两名侍女正在等待。一侍女回首不知道观望什么,一侍女在殿外院落中焚香,这就是榜题7的图像内容。
从图像上可以看出有关经典对乘象入胎的情节的表现:
“尔时菩萨观降胎时至,即乘六牙白象,发兜率宫;无量诸天,作诸伎乐,烧众名香,散天妙花;随从菩萨,满虚空中,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以四月八日明星出时,降神母胎。于时摩耶夫人,于眠寤之际,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腾虚而来,从右胁入,影现于外如处琉璃;夫人体安快乐,如服甘露,顾见自身,如日月照,心大欢喜,踊跃无量。”
贰·佛降人间瑞应表现
第二部分的榜题内容有:
榜题8:榜题漫漶不清
榜题9:“摩耶夫人攀无忧树降太子之处”
榜题10:“周行七步口界称吾独尊处”
榜题11:“地神口金盆九龙吐水沐浴处”
榜题12:“此是吉祥生五百童男童女处”
榜题13:“此是吉祥猪生五百白兔之处”
榜题14:“此是种种吉祥牛生麒麟之处”
榜题15:“此是种种吉祥□□□□□□”(鸡生凤凰)
这一部分的内容众多,不仅再现了佛经中对于树下诞生的所有情节的表述,而且还添加了佛传图像中很少表现的释迦诞生时的瑞应现象,榜题12、13、15的瑞应现象集中分布在宫城右侧城门外侧,榜题14的瑞应内容表现在壁画中央群臣觐见正下方,榜题和画面皆漫漶不清,只能辨别些许内容。
榜题8的内容之前即已叙述,表现在宫殿南城门,32个轿夫抬着步辇正朝城外行进,前面有鼓乐队开道,两侧百官跟随在两侧,步辇旁侍从执扇、持伞,后有骑马步兵跟随。步辇上一贵妇人端坐,两侍女持物左右侍立。仪仗队伍正缓步出城,还未到达蓝毗尼园。
印度古俗中,怀妊妇女需要回到娘家去待产分娩,摩耶夫人是回拘利国天臂城时路过蓝毗尼园,在此产下太子。
《过去现在因果经》记载:
“菩萨处胎,垂满十月,身诸支节及以相好,皆悉具足,亦使其母诸根寂定,乐处园林,不喜愦闹,摩耶夫人遣信白王"我今欲出园林游观。”
《佛本行集经》《树下诞生品上》载:
“尔时,菩萨圣母摩耶,怀孕菩萨,将满十月,垂欲生时,时彼摩耶大夫人父,善觉长者,即遣使人,诣迦昆罗净饭王所,奏大王言“如我所知,我女摩耶,王大夫人,怀藏圣胎,威德既大,若彼产出,我女命短,不久必终。我意欲迎我女摩耶还来我家,安止住于岚昆尼中,共相娱乐,尽父子情。唯愿大王!莫生留难,乞垂哀遣,放来我家,于此生产,平安讫已,即奉送还。”
由此可见,摩耶夫人前往蓝毗尼园并不是如前人所说的那样是因为印度古俗的缘故,前者是因为摩耶夫人想要出去游玩散心,故去往蓝毗尼园;后者则是因为夫人之父善觉长者不忍女儿可能香消玉殒,想要“共相娱乐,尽父子情”。净饭王同意了请求,在作了诸多安排之后,“于是夫人,即升宝舆,与诸官属并及綵女,前后导从,往蓝昆尼园。尔时复有天龙八部,亦皆随从,充满虚空。”夫人并众人浩浩汤汤出发,画面展示了队伍刚驶出宫城门。画面内容与《过去现在因果经》所描述的大致一致,这一部分无疑还是依据了该经典。
宫城左上角的树林中表现了一组人物活动。榜题为:“摩耶夫人攀无忧树降太子处”。画面中表现了三名贵妇人,作王妇装扮,姿态仪容雍容华贵。还表现了三名着藏青色衣服的侍女,二侍女持长扇位于其中一个夫人身后。笔者根据夫人着装及饰物认为,所表现的三个夫人形象都是摩耶夫人,表现了她游玩至太子诞生的全过程。最后的场景中,摩耶夫人手攀树枝而立,后面有两侍女扶持。对于摩耶夫人所扶的树究竟名为何,说法不一。榜题中的“无忧树”仅仅见于《过去现在因果经》《法苑珠林》:“尔时夫人,既入园已,诸根寂静;十月满足,于二月八日日初出时,夫人见彼园中,有一大树,名曰无忧,花色香鲜,枝叶分布,极为茂盛;即举右手,欲牵摘之;菩萨渐渐从右胁出。”《佛本行集经》载为“波罗叉树”,《佛本行集经》记为“流民树”。经典与画面基本符合,唯一不同的是经典中记载摩耶夫人“即举右手,欲牵摘之;菩萨渐渐从右胁出。”“即举右手。犹如空中出妙色虹。”夫人手攀树枝,菩萨渐从右胁出,“于时树下,亦生七宝七茎莲花,大如车轮;菩萨即便堕莲花上,无扶侍者,自行七步, 举其右手而师子吼: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无量生死于今尽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太子诞生场景右侧地面,七朵莲花凭空盛开,太子足踏莲花,其后也是莲花,无人扶持,自行七步,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做狮子吼,似言:“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无量生死于今尽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周围一片光明。此为榜题10的图像与经典内容的表现。太子周行七步后便进入了下一个画面,即榜题11:“地神口金盆九龙吐水沐浴处”的内容。天上均匀分布九条嘴中冒水的金龙,其下方太子身处金光闪闪的金盆中,金盆由两力士所抬,经过龙嘴所吐之水的洗浴。画面中的九龙与榜题十分吻合。
古印度并没有对龙的崇拜,但是有一种那伽的神兽,原型是南亚次大陆的蟒蛇,有神力,可以行云布雨,降幅消灾,《智度论》日:“那伽,秦言龙。”但是“九龙沐浴”的说法却不常见,《过去现在因果经》记载为:“优波难陀龙王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佛本行集经》:“忽然自涌出二池水。随意而用。又虚空中。二水注下,一冷一暖。取此水洗浴菩萨身”。唯有《普曜经》:“九龙在上而下香水。洗浴圣尊。”
首次出现“九龙沐浴”的说法,后来《释迦谱》《法苑珠林》等也有关于“九龙灌水”的记载。由上可知,大多佛教经典所记录的是二龙吐水沐浴太子,此处的九龙洗浴明显是受到东汉末年道教《太平经》中关于道教始祖老子诞生时受到“九龙吐神水”细节的影响,显示了佛教东传过程中,佛教译经传教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释迦诞生时佛传图像的重要表现部分,图像从印度早期的佛传图像到犍陀罗一直到中国,各个时代各个地区都有表现,一般来说诞生的情节包括“树下诞生”、“七步宣言”及“灌浴太子”三部分组合而成,释迦诞生的故事场景是在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之下,佛母摩耶夫人右手攀无忧树枝于右胁诞下释迦太子的情节,接着的情节就是太子无扶持者,即行四方,自行七步后而作狮子吼:“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圣”,接着就会表现灌水沐浴太子的情节。在明确文殊殿诞生场面为新表现形式之前,需要明确之前诞生图像的表现形式与面貌。
叁·图像顺序表现
文殊殿采用重叠式构图形式,三个画面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界限,表明表现在同一画面中。按照“七步宣言”中莲花台的表现方向及太子所面对的方向,可知该组图像是先表现了九龙灌水然后才是“七步宣言”的内容,所以最终的顺序是从树下诞生、到九龙灌水、最后才是“七步宣言”,这样一步步的推进发展。
在《敦煌变文·云字二十四号八相变》中记载太子诞生时的场景是说道:“太子即生之下,感得九龙吐水,沐浴一身,举左手而指天,垂右臂而于地,东西徐步,起足莲花。”这一段的表现不仅交代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同时还为“七步宣言”中迥异于经典及其他图像中“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的细节表现,文殊殿此一太子姿势却是与《敦煌变文·云字二十四号八相变》中“举左手而指天,垂右臂而于地”的描述一致。从这里来看,文殊殿佛传故事与《敦煌变文》的关系十分密切。(未完待续)
来源:文博情报局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体验岩山寺全景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