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集美每天再涂抹护肤品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这些护肤品真的能被皮肤吸收吗?
如果吸收不了,那么我涂的这些贵价精华岂不是都白白浪费了!
聊到吸收真的是一个玄学。
不同的护肤品上脸之后会有不同的肤感,有的会很快变干,有的则非常粘稠,有的甚至会和其他产品一起搓泥。
这些都是吸收或者是不吸收的表现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吸收这件事!
什么才是真吸收?
皮肤对于护肤品的吸收,其实和药理学概念中的「透皮吸收」有点相似。
但不同的是,护肤品中的有效成分通过表皮角质层后,只会停留在各个皮肤层来持续发挥作用,并不会进入血液循环。
比方说,有些美白产品擦在脸上,功能成分透入皮肤后,累积、作用在表皮中的基底层,阻断了黑色素产生,这个过程就可以说它是一次真吸收了。
哪些因素直接影响皮肤的吸收?
NO.1角质层厚度
皮肤的吸收能力与角质层的厚薄、完整性及通透性密切相关,不同肤质、不同皮肤状况、不同部位的皮肤的吸收能力,也会因为角质层厚度不同,产生很大差异。
通常情况下,
鼻翼两侧吸收能力最强,上额、下颌次之,两颊最差;
敏感性皮肤的吸收能力比耐受型皮肤的要好;
油性健康皮肤的吸收能力要比干性皮肤的好;
NO.2脂溶性成分>水溶性成分
完整的皮肤只能吸收少量水分与微量气体,因此水溶性物质不易被吸收。
而脂溶性物质和油脂类成分,由于和皮肤的脂质屏障环境相似,吸收率会大幅提升,主要吸收途径是毛囊和皮脂腺。
常见的脂溶性活性物有:
VA类、VE、脂溶性VC衍生物(原型VC是水溶性)、小分子植物油以及用脂质体作为载体的护肤品。
NO.3温度+湿度越高,吸收率越高
一方面,环境温度会使皮肤屏障的结构发生改变;
另一方面,环境温度升高会使皮肤血管扩张,这会加快已经进入皮肤的物质的弥散,从而使皮肤吸收能力提高。
环境湿度也会影响皮肤对水分的吸收,当环境湿度增大时,角质层水合程度加大,皮肤吸收能力增强——这就是面膜可以促进有效成分吸收的原理。
NO.4分子越小,越易吸收
并不是所有成分都可以穿透皮肤, 一般而言,分子量小于500道尔顿带正电的物质,兼具一定脂溶性和水溶性,就会易于被皮肤吸收。
大小是决定可不可以透过皮肤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了刚才提到的VA、VC、烟酰胺、小分子植物油等小分子成分外,新兴的胜肽类成分由于在分子结构上加了亲油基团的修饰,也可以做得到透皮吸收。
不过呢,如果是本身就具有刺激性的功效型成分,因为分子量小,容易吸收,就更容易导致刺激性变大,比如传统的VA酸、视黄醇、羟基乙酸等,建议用高效又温和的新型同类成分代替。
NO.5工艺和配方的加持
现在提高护肤品的吸收率,主要是依靠配方和工艺:
一个思路是往配方中加入促渗剂,比如日系最常用的酒精促渗;
另一个思路是将活性成分用亲脂的物质包裹起来,比如现在材料界大热的脂质体,用脂质体包裹活性物质,不仅使之更易吸收,也能保护其活性状态,可谓一箭双雕。
护肤品一定要追求吸收吗?
其实大家不用过度追求护肤品是不是会被皮肤吸收这件事情。因为很多护肤品并不需要吸收就可以起作用,还有的就算吸收了也起不到作用。
1. 防晒霜
众所周知,防晒霜抵抗紫外线的方式是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所以,涂抹防晒霜的时候,根本不需要考虑吸收问题,如果都吸收了,还怎么成膜呢~
2. 清洁类产品
很多二次清洁类产品都添加了水杨酸、果酸等酸性物质,通过这些酸性物质将角质层外侧的老化角质脱离下来,以达到一定的清洁效果。这类型的护肤品只要在皮肤表层就可以起到作用啦~
3.保湿类产品
很多保湿类产品,都是以透明质酸作为主要成分,透明质酸本身分子量很大,无法被皮肤吸收,覆盖在皮肤表面,就可以达到浸润角质的效果,让皮肤保持在一个较为湿润的状态。除此以外,各类油脂,例如矿物油、合成油脂等等,也只需要停留在角质层上就可以达到良好的保湿效果。
最后我要强调一点,“吸收”对于功效性护肤品来说很重要(抗老、美白等),但也并不是无上限的越多越好,很多成分过度吸收反而对皮肤甚至健康造成危害哦~
【我的诊室】了解更多>>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