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之星丨敢立“军令状”的飒女子

发布时间 :2021-05-29

“好的,没有问题”“放心,我可以”……10年轮转5个工作岗位,每一次她都坚定地立下“军令状”,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她就是广安市华蓥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颖。


初心引作为,为土壤治理殚精竭虑

上个世纪70年代,长城厂、燎原厂等八大军工企业带领华蓥进入军工时代,却也遗留了土壤污染问题。2017年,华蓥市开展军工企业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经初步取样检测发现部分厂区地块重金属严重超标,治理工作势在必行。可广安没有土壤治理先例,“土壤问题关乎民生,土壤安全重于泰山,必须站在‘为子孙计、为后代谋’的高度考虑问题、开展治理。”杨颖如是说,敢为人先的她,主动请缨,揽下华蓥山景区工业企业场地土壤污染治理的艰巨任务。

要保证治理工作全面彻底,前期摸底就必须扎实,可厂区面积之大,逐一取样调查根本不现实,而军工企业已搬迁近30年,业主早已联系不上,怎么才能精准定位初步筛查点位呢?杨颖另辟蹊径,对周边群众开展走访,发现有周边群众当年就职于军工企业,于是她邀请当年职工到现场回忆,用40余天,最终完成了对厂区污染地块的初步筛查。事后,杨颖感叹到“感觉自己好像当年就在这个军工厂工作过一样”。

摸清情况后就该治理了,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杨颖遇到的第二个难题来了——治理资金从哪儿来?她查阅各类文献资料,5次带队前往生态环境厅汇报,一遍又一遍修改项目建议书,在修改10余稿后,成功申报了《华蓥市华蓥山景区工业企业场地土壤污染修复工程》,到位资金2000万元。

治理工作开始后,杨颖又积极协调经信局、自然资源和林业局、工业园区管委会、相关乡镇等单位,啃下了搬迁这块“硬骨头”;疫情期间,她主动联系卫健、交通等部门,协助业主做好防疫措施,最终按时高质量完成了全面治理任务,共计治理修复土壤3100.3立方米。



使命勇担当,为饮水安全奔波忙碌

天池湖作为华蓥市城市饮用水源地,承担着城区及5个乡镇的供水任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中央、省、市安排,天池湖要在2018年11月底完成一级保护区内307户住户搬迁和相关规范化整治。人数多、搬迁难、时间紧等问题摆在众人面前,敢挑“大梁”的她,再次“临危受命”。

为了做到“心中有数”,那段时间,杨颖围着湖徒步走了20余圈,从不会看矢量图的“门外汉”,走成了“内行人”,从对饮用水保护、搬迁、工程建设等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一知半解到烂熟于心,她说:“只有自己先弄明白弄透,才能真正理解工作,做好工作。”

为了完成保护区调整,她先后数次邀请生态环境厅、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水文局、成都环科院等专家对天池湖饮用水源地进行实地踏勘,一步一步扫除技术盲区,最终参与编制完成了《天池湖环湖干管实施方案》《天池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调整技术报告》等方案,并于2018年10月22日取得省政府关于同意调整天池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批复。

天池湖环湖截污管网的建设,实施主体为住建部门,但她却经常带队到施工现场实地踏勘,她解释道:“作为普通群众都有权监督,何况我们是相关单位,多看一遍,多走一道,就是对全市众多群众的饮用水多一点负责。”就这样,杨颖和同事没事就去走一走,建设完成后更是一段一段核验,确保环湖截污管网高质量建设完成,并通过不断努力,最终妥善解决了天池湖饮用水源地保护的群众搬迁等历史遗留问题。


创新作先导,摸清污染源和环境容量基数

十年一次的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如期开展,杨颖又立下军令状:“我们一定按时高效地完成此次污染源普查工作。”

可排查范围之广,如何才能高效地做好工作呢?几经思索,杨颖打破常规,开展创新工作模式,引入第三方,华蓥成为了广安市唯一一个委托第三方专业技术机构具体调查和大数据分析的区市县,而为了确保第三方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她又亲自带队深入辖区企业逐一开展核查。

“杨副局长,没钱没人,这个工作真的没法做啊!”那段时间她总能接到乡镇配合部门打来这样的电话。她积极向上级汇报,将财政资金、奖补资金等多方筹措来的30余万元工作经费拨付乡镇,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完成普查工作的积极性。

华蓥市污染源普查工作获得中央、省、市检查组的一致肯定。

2020年,杨颖获评四川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表现突出个人;今年5月,被评为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每月之星”。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