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持有比亚迪已超过七个月,时间不长但却是我投资以来持有最长的股票了。巴菲特说投资股票就是投资公司,而你只有详细了解公司才能知道他的发展逻辑,长期投资一定要看上市公司的潜在逻辑,如果这个逻辑被证伪你一定要及时抛出,相反哪怕股价下跌50%但逻辑成立我认为绝对应该坚持(当然前提你别上杠杆),最近一个月的比亚迪股价绝对是一个生动的案例。所以我认为想要长期投资并持有比亚迪一定要了解他的过往、现在,只有这样你才能客观清晰的去分析他的潜在逻辑和未来。在持有比亚迪的期间我通过微博、股吧看到了不少大神对比亚的分析和观点,学到了很多,也更加了解到比亚迪的优秀,所以我在吸取和学习前辈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感想写一下自己对比亚迪的认知和看法,以此奉送给各位喜爱比亚迪的迪粉或者关注比亚迪的朋友,希望可以一起交流和学习,均为个人浅见,不喜勿喷。篇幅较长,也请大家点赞支持,以下是相关文章的第一篇:
比亚迪的过往历程
1993年时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下属深圳比格电池有限公司(个人猜测有可能这是比亚迪“比”字的由来)总经理的王传福敏锐的觉察到其研究领域之一的电池当中蕴含的商机,因为当时手提电话(俗称大哥大)一部就要两三万,要知道当时,一般工人平均工资才只有六七百。有鉴于此,王传福毅然抛弃了人人艳羡的铁饭碗,拿着向其表哥吕向阳借的250万于1995年创立了比亚迪。比亚迪最早并不叫比亚迪,由于创立在深圳市亚迪村,它最早的名称是叫亚迪电子,只是后来因为深圳两个字的企业实在太多,为了好叫王传福才改名三个字叫成比亚迪。
成立之初的比亚迪可谓一穷二白,但在王传福及其创业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在1997年已经成长为一个年销售额超一亿的的中型企业,而后靠着价格优势以及97年金融风暴对国外电池巨头的打击,比亚迪逐渐成长为手机电池市场行业的巨头。在90年代末00年初比亚迪已经成为三洋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电池供应商,它的客户包括摩托罗拉、爱立信、飞利浦等国际通讯业巨头,也有波导、康佳、TCL等国内手机新军,占据近15%的全球市场,尤其在手机电池领域当时几乎每三台手机当中就有一部的电池是比亚迪产的(还记得我当时读大学看到诺基亚手机的电池是比亚迪产的还好奇这货不是造车的吗)。
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联交所主板进行了上市,还创下了当时54支H股最高发行价的记录受到市场青睐,以当时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体量和市场占有率几乎可以说已经做到当时电池行业的天花板了。有鉴于此,考虑到战略转型,王传福带领比亚迪由陆续进军了汽车、手机代工、半导体、光伏等业务,看似业务杂乱繁多但都不离其老本行电池和储能,或是相关联或是其衍生产业。除了目前大家熟知的新能源汽车,比亚迪的电子及手机代工业务也是可圈可点,期间和富士康的恩怨情仇更是堪比一场商业谍战大剧。
在代工领域比亚迪从做手机小零部件开始到成为世界级代工企业,眼看昔日小弟一步步成长为能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对手甚至可以说风头更甚,郭台铭及富士康对比亚迪进行了漫长的反制和诉讼,中间还穿插了双方刑事报案、比亚迪高管被刑拘、鉴定做假、人员无罪释放甚至巴菲特入股等等故事。双方在此过程当中矛盾不断升级,甚至当时富士康厂区都不允许比亚迪牌子的汽车进入,郭台铭也放话一定会打到比亚迪,最终比亚迪依靠高超的应对手法最终在这场争端当中全身而退(关于这部分故事喜欢的人推荐可以看新浪微博或B站上冲浪普拉斯的中国商业史26)。以局外人的眼光来看双方的争端当中,比亚迪确有学习、模仿、挖人富士康的行为,但在当时的时代环境当中,可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一穷二白起家,要钱钱没有,要技术国外垄断你想学人家也不给,想要发展总免不了模仿或者说山寨,这是中国制造起家的现实,也是现在不少人诟病中国制造的因素。但你总不能因为现在东西越造越好专利意识越来越强就诟病别人起家时的low,就像我们国家现在能自主研发航母原子弹,但当时起步时不也是偷师欧美发达国家的(请来国外人才甚至买来外国的报废军舰等等)。况且手机代工行业的技术壁垒也绝对称不上有多高,也实在没看到富士康有多少专利有多少高科技,至于双方之间有派商业间谍等不正当行为这是连公安和法院都没整明白的事情,可以说双方都有不干净行为的嫌疑,半斤对八两,大哥不说二哥。在这场延续了近五年的诉讼当中,富士康不仅没有搞倒比亚迪反而拖累了自己,完全损人不利己,从这一点上看郭台铭的企业家气度实在是欠缺。
为什么着重说这一段,因为我觉得这完全可以看成比亚迪起家的一个重要缩影。手机代工如是,起家的电池以及汽车也是如此。起家时的山寨并不丢人,现在那些山寨企业让人诟病的是一直山寨,更难的是从模仿做到超越。比亚迪前有起家的电池业务受到三洋、索尼的质疑和专利诉讼,后面更是明着拆解丰田花冠来造F3,但日本这几家巨头不是在诉讼当中败诉或和解(三洋、索尼),就是压根没有吭声(丰田)。这不仅仅是因为比亚迪应对得力有强大的法律和公关团队,也是比亚迪长期以来积累的专利及技术的功劳(完全吃透对方原有的技术之上进行专利规避,甚至创新弄的丰田都没话说),相应的诉讼甚至在客场日本当地法院都获得了支持,可谓是毫无水分的技术性胜利(这插一嘴,不得不说日本的跨国企业竞争归竞争也都控制在民事诉讼的范畴,而且输了就是输了也算有风度,富士康就~)。
从上述经历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比亚迪从创立之初到现在他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以技术为本,从模仿、追上到超越。但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过分相信技术甚至是迷信技术也必然导致了比亚迪轻视了其他如营销、宣传、服务各方面,同时过分的扩张也必然导致了品控的下降。2008年以后比亚迪汽车质量问题不断浮现,几乎整车各个部件都有质量问题浮现,同时因质量问题导致的销量下降也严重影响了比亚迪的营销网络,大量的不良账目产生,可谓恶性循环。
有鉴于此比亚迪在2010年以后开始逐步从粗放型创业企业逐步转向专业型汽车企业,对品牌及内部进行整改。其后整体比亚迪进入了平稳发展期,期间有国家新能源补贴高潮和退坡等带来的销量大增和下滑,但整体发展趋于稳步提升,从2010年的484亿元营收到2020年的1565亿,十年间提升了3.2倍,考虑到其2010年以前原有的规模已可称之为优秀。扣非净利润从2010年的20.7亿到2020年的29.54亿,只能说一般,主要受到比亚迪自身品牌调整以及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影响较大,期间既有2012年到2014年三年扣非净利润连续亏损的窘况也有2016年46.13亿扣非净利润的高潮。但自2018年以来随着比亚迪品控改造的逐步完善以及新能源补贴的退坡,上述因素造成的影响业已逐步减弱。
去年随着疫情后的消费复苏及新能源的再次热潮,沉寂多年的比亚迪股价也终于翻身。而比亚迪本身也依靠新能源车、刀片电池甚至还有口罩在营收增长的同时一扫近年来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的低迷,交出了一份惊艳的成绩单。时至今日比亚迪是全球唯一一家拥有完整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技术及整车技术的新能源车企,近日发布的新能源车企专利排行榜当中比亚迪更是以9426件专利遥遥领先,同时比亚迪还依靠去年优异的表现入选了《时代周刊》“最有影响力的100家企业”同时也是唯一入榜的中国自主品牌车企。以上就是比亚迪成立至今20多年来的大致发展情况及取得成绩,绝对堪称优秀。其实这期间比亚迪获得的光环还有很多比如“股神唯一持股的中国公司”等,也还有很多激动人心的故事,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最后总结一下,比亚迪无疑是“中国制造”的典型代表,从它的创立发家史上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的缩影,在空白当中建立,一路走来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充满神奇。王传福曾为比亚迪汽车立下目标,要在2015年做到中国第一,要在2025年做到世界第一。如果仅以新能源汽车来说,比亚迪的新能源销量在2015年后已经做到过中国甚至世界第一,即使后续被特斯拉反超,可要在2025年重新回到世界第一新能源车企这一目标虽仍有距离但并非遥不可及。不过以整个汽车行业来说,比亚迪的营收、体量、利润不仅与丰田、大众等世界级龙头车企相比仍难以望其项背,甚至与国内的上汽、广汽等头部企业比也还有不小的差距。同时相比奔驰宝马奥迪(BBA)等传统豪门车企,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产汽车虽在技术上能不断接近甚至做到部分超越,但在公众认可度上仍是远远不及。回顾以往,在技术领域和企业发展上过去的二十多年当中王传福和比亚迪做的已堪称优秀,其早已布局的新能源市场历经多年的发酵也展现出了光明的前景,但巨大的诱惑也导致了更多竞争者甚至是跨行业巨头的竞争,在未来王传福和比亚迪将面对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前路慢慢,道阻且长,心中有光,不畏远方。希望比亚迪能在未来能不忘初心的同时也不断提高其他短板,在不久的将来给喜爱关注比亚迪以及中国制造的朋友们奉献更好的产品及更多的惊喜。
(笔者尊重原创,写文章所获取的信息均系来自网上的公知信息,部分引用他人的原创或观点在本文及后续文中也会特别提出出处,而且推荐喜欢的读者可以去观看,本文仅做交流使用,转载不得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