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道芳老师✖️典绛
东路庐剧,是安徽省和县传统戏剧,在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它申报所在地的著名的历史人物西楚霸王项羽一般,庐剧也曾“称霸”江南一带。
汲取各地音乐之特点,吸收各类表演形式,融合佛、道教等宗教文化,收百家所长,汲江南之灵气,终“养出”了这么个能充分反映江淮地域文化和安徽文化特点的戏剧——庐剧。庐剧门路之一的东路庐剧传承人武道芳老师,就是我们本期的采访对象。
武道芳老师舞台扮相
武老师年轻时因容貌大气,常演青衣旦角。在和县,孩子们不仅会背:
还会念这样一段顺口溜:
“小孩子想瞧武道芳,拴牛不晓得系牛桩;小伙子想瞧武道芳,打着赤膊往里扛;大姑娘想瞧武道芳,学着打扮备梳妆;小媳妇想瞧武道芳,茶饭不思心发慌;二嫂子想瞧武道芳,淘米不晓得找米缸;教书的想瞧武道芳,拿笔不晓得做文章;老奶奶想瞧武道芳,喂猪不晓得搁米糠;老头子想瞧武道芳,犁田三双并两双……”
可见提到和县,人们不是想到西楚霸王项羽,就是想到庐剧皇后武道芳。
在采访武道芳老师之前,我们曾与武老师通过两次电话。第一次主要以沟通采访的时间、地点和问题为主,并向武老师提出,我们需要拍摄她唱庐剧的片段。老师听后便问:“要扮上吗?”我想了想,武老师已是耄耋之年,而我们的采访不过一小时内就能结束,让老人家梳头吊楣化妆的着实没必要。于是和武老师说“您就以最自然放松的状态接受我们的采访就好,无需扮上。”,武老师在电话那头连连答应:“那你们来我家采访吧,留你们吃午饭”。待第二次通话,是武老师主动打来的。她再一次和我们确认了采访时间、采访地点,还问了我们认不认识路、要怎么过来等问题。在末了,又问了一句:
“要扮上吗?”
“扮上”,我揣摩起这两个字。上妆、贴片子、梳大头和戴头面就叫“扮上”,那扮上之后呢——忘却生来,不问归路,身躯锁于舞台,灵魂亦可抛于万里之外。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他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说:“戏曲演员, 当扎扮好了, 走到舞台上的时候, 他已经不是普通的人, 而变成一件`艺术品' 了, 和画家收入笔端的形象是有同等价值的。”
武道芳老师舞台扮相
扮上,对于一位戏曲演员来说,怕是人生里最有分量的两个字。武老师的两次询问,让我们备受感动。老艺术家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永远让人肃然起敬。武老师即使和庐剧打了一辈子交道,她依旧会将庐剧比喻成最稚嫩的东西。像晨露、像初雪、像与今晨太阳一同出生的羊羔,需要格外细心的守护与对待。
在向武老师问起对庐剧传承还有何愿景时,武老师连用一连串的“希望”来表达,我便明白,庐剧之于武道芳来说,永远是充满希望的存在。常言道人生如戏,不如随他们看戏,你方唱罢我登台,便是戏梦人生。
典绛:很荣幸,今天采访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东路)的传承人武道芳老师! 请老师先为我们介绍一下咱们的东路庐剧吧!以及它在唱腔,妆容,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东路庐剧不同于其他庐剧的地方在哪里?
武道芳:很高兴接受《典绛》的采访,说到东路庐剧,自然会有人问有无西路庐剧?答案是有的。庐剧按照地域原先分为上中下三路,现分为东中西三路,在唱腔各有不同。上(西)、中两路也就是合肥、皖西这一带,唱腔较“硬”,花腔较多;下路(东路)是指在皖南、南京地区,唱腔“柔软”,以抒情为主,借用乡亲们的话描述就是“听之入耳,柔和好听!”
妆容方面各路庐剧主要靠近京剧,差距不大,特别是经典剧本中的人物造型。妆容、服饰全是根据剧中人物性格来设计,结合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的装扮特点,基本形成了固定的妆造形象,达到一出场就让观众猜出角色性格的效果。
典绛:在您的学艺以及演绎的生涯中,有没有哪一位前辈曾对您的艺术之路产生过深远影响?
武道芳:这就要提起我的两位故人:一位是领我入剧团的老师,庐剧老艺人刘春华,另一位是我的老公。
我记得在一九五几年,我因为喜欢唱歌,唱的还可以,就报名参加和县庐剧团的招募。顺利入选后我遇到了我的老师刘春华。那时候戏台子上还没有女人,旦角也都是男人反串,我的老公就是剧团里唱旦角,当然了这是后话。初学庐剧的我被他们所演示的唱词、台步、唱腔里蕴含的人物情感深深打动,至今快七十年了,他们在台上的一词一句,一颦一簇我还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就是他们入木三分地表演让我打定学习庐剧的决心。那时最爱看他们演连台本,连演七、八天的那种。就像现在年轻的孩子追电视剧,那时候我们追连台本,台上人哭我们哭,台上人笑我们笑,这种台上台下的感染力是很强的。待到追完才罢休时,我已经和这剧深深共情了。
典绛:您曾说过“要不是遇到十年浩劫和一路而来的坎坷,我原来的理想并不难实现”。可以和我们谈谈这“坎坷”和“原来的理想”分别是什么吗?
武道芳:哎呦(叹息),那时候能进剧团,对于我来说就是天大的喜事,是我梦寐以求的事。练功学剧没有人不用功,那时候我还是学员身份,剧团演员们每天五点起床练功,我们学员是四点半练功。那时候攒着劲的朝学员变演员、演员升主演努力。但等到快能升为主演阶段时,文化大革命来了,剧团所有的工作被迫停止,大家伙都被调去各个工厂,不在从事艺术领域。
我们虽然做过窑厂工、油漆工、翻砂工......但心一直在戏曲上,那时工厂常在周末组织宣传队,原来庐剧团的大货儿都积极参加,将工厂举办的各种集体活动如开大会、集中选举等全都编成戏曲形式,在大会上、在车间里唱给大伙听。
庐剧是我一直放不下的东西。一晃四五十年就这么过去,等到退休后,一些地方业余剧团知道我原先是从地方剧团下来的,便邀请我去邻里乡间唱,我的“主演梦”是从退休才实现的。
典绛:在老师看来,当代年轻人想要接触庐剧,可以从哪些经典作品入门呢?
武道芳:推荐从传统折子戏(一本戏里的一折,或是一出)入手,比如《观画》《闯帘》《劝嫁》等。因为折子戏的台词是固定的,我们教徒弟也是先从折子戏教起,等学入门了,才会教唱水词,就是那种没有固定台词,只给故事梗概的戏。
典绛:常听说“三声小锣到台口,曲目演唱多水词”(即曲目没有固定台词,而是以某段故事为基础,临场发挥)。听闻武老师上台演唱的多是“水词”,非常好奇各位庐剧演员们是如何保证“临场发挥”的稳定呢?
武道芳: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习惯”。
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我们剧团要去某个地方演出,会先把戏的内容先从头到尾的讲给大伙听,后将角色分配到每个人,再给每个演员讲一遍这个角色在戏中的故事,然后再由演员设想填充该角色,演出时才能临场发挥。
这个“发挥”绝对不是随便发挥,我们对于唱词有着严格的格式要求,必须要押韵,韵脚不可错,上下句分得清楚,唱词内容还有符合人物性格和剧中情节。“水词”在庐剧中不算易事,每位演员都要下苦功夫,花时间学习和练习,演员之间也要相互磨炼默契,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典绛:听闻老师自己也有编写新庐剧剧本,请问是如何选定并构思这些故事的呢?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新本子吗?
武道芳:本子我写的少,我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上过几天学,读书识字还是在剧团里学戏的时候识的字。本子我的徒弟们写的多,我会参与选题,一般我们会根据国家的热点时事来写本子。所以庐剧虽然历史悠久,却也不断在跟上新时代的脚步。比如我们写过抗疫的本子,防汛的本子,古代、现代戏都有。庐剧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学习,争取能赶上年轻人的潮流!
武道芳老师一直致力于传承东路庐剧艺术
典绛:在剧本编写方面,老师觉得是否需要去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去写一些年轻人感兴趣的故事呢?
武道芳:要的,我们也希望年轻人能发现庐剧,知道庐剧,传承庐剧。
我们前不久写了有关“高考”的本子,把视线聚焦在学生和年轻人们都会关注的事情上。我们也会去学校里教小朋友们庐剧知识,带他们感受戏曲文化,去聆听和理解小朋友们眼中的庐剧。
典绛:有网友这样问到过:“同在安徽,同样参加了1954年华东观摩演出,同为安徽四大地方戏之一,甚至是安徽四大地方戏中分布范围最广的一个剧种,但今天庐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却远不能和黄梅戏相比。如何对这一现状作出合理回答,这才是庐剧界真正需要思考的”。
对于这位网友的提问,老师认同他“现如今庐剧不如黄梅戏影响力大”这个观点吗?
武道芳:我也不知道这叫纵向看还是横向看,总之要分开看。黄梅戏在“上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确实比庐剧大很多,它有大电影,有电视剧,有大巡演。可以在电视上、电影院里、国家大舞台上传播;而庐剧多在“基层”,在乡间,它乡音淳朴,通俗易懂,唱的是老百姓的身边事。庐剧还因为太过“接地气”在清朝被官府禁演过,但通过不断发展去俗变雅,早已成为了深入人民的艺术。
典绛:“艺术是生命,是事业,是需要潜心研究的。”在老师看来,还需怎么做才能进一步扩大庐剧的知名度?您在庐剧传承方面还有哪些愿景?
武道芳:我想最少不了的就是政策的扶持吧,自从选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政府给与了我们不少帮助,给我们戏班子买了演出车,让我们能更加方便的演出。
主要我已经八十岁了,田间的泥土都已经踩烂了。我还可以奔波还在唱,就是希望能看见我的徒弟们可以在“嚓亮”(方言,形容明亮洁净)的大舞台上演出。咱们这个民间剧团是没工资的,只能靠演出拿钱,除了县城里,想让市里、省里再多喊喊我们,让我们多些去城市里演出的机会。
我现在带三个徒弟,之前带的徒弟们都已经能自立门户,开团带团出去演出,我很自豪。不过所以希望让我再多收几个徒弟吧,毕竟我太老了,丈夫也去了......
希望我们庐剧也能有电影,有电视剧,有更能让你们容易看得到、看得懂的传播形式。在唱词的语言上我们在努力统一,剧情上追求更现代化,希望能和更多的普罗大众拉进距离。
典绛:可以请您为我们清唱一段您的代表作吗?非常感谢!
出品:方栩
总编:纪烨霖
监制:闫晓辉
策划:典绛工坊
责编:Anqi
编辑:周唐
撰文:李旭媛
设计:赵雪婧
特别鸣谢: 安徽省马鞍山市文化馆 汪水华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