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具国际知名度的文学家。尽管早在1924年,他就曾回绝了瑞典文学院通过“三道手”(斯文.赫定-高本汉-刘半农)推荐自己入围诺贝尔文学家评选的建议,但他的国际影响力仍然有目共睹,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几十国语言出版发行,是20世纪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作者。
鲁迅曾留学日本,本人又精通日语,因此日本成为最早受到鲁迅作品影响的国家。早在1909年,日本媒体就出现了和鲁迅有关的报道,1922年5月,《孔乙己》日文版成为首部翻译成外语的鲁迅作品(译者是周作人),1928年3月,《新潮》杂志刊登日本作家山上正义(笔名林守仁)的《论鲁迅》(山上曾在广州与鲁迅共事),这是海外第一篇以鲁迅为研究对象的论文,1930年,山上在上海重逢鲁迅,受其委托,翻译了鲁迅小说《阿Q正传》,作为“国际无产阶级文学丛书”的第一卷,鲁迅去世仅一年,改造社的七卷本《大鲁迅全集》便面世,比中国本土还早一年。此后,日本左翼杂志《改造》。《纳普》等也经常刊登鲁迅作品。30年代中期,法西斯主义势力猖獗,鲁迅作品和其它左翼文化作品一样被打入另册。
二战后鲁迅作品再度成为日本翻译、介绍中国作品的主力:著名翻译家竹内好所翻译的筑摩书房版6卷本《鲁迅文集》成为日译中国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其中早在1955年即由岩波出版社发行单行本的《狂人日记》截至2016年10月已累计印刷92次,是出版版次最多的海外文学作品之一,1991年,《鲁迅文集》被全文收录在著名的《筑摩文库》中。鲁迅的作品《故乡》1953年入选教育出版株式会社中学国语教科书,此后又曾多次被收入日本国语教科书,至今在各版本的日本中学语文课本里,也能看见它的身影,他是唯一入选日本国语课本的非日裔作家。日本剧作家还将多部鲁迅作品改编为舞台剧演出。
日本也是海外研究鲁迅最系统的地方,涌现出木山英雄、伊藤虎丸等研究鲁迅的世界级大家,青木正儿 、清水安三 、 浅野要 、丸山 昏迷等日本作家均将鲁迅列入20世纪世界性作家行列。曾获诺贝尔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受母亲影响,10岁就读了鲁迅作品,他在《自选随笔集》中《自序》称“世界文学中永远不可能被忘却的巨匠是鲁迅先生。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挨近一点点。这是我文学和人生的最大愿望”,他获奖当天,母亲谆谆告诫“亚洲作家中最应该获奖的是泰戈尔和鲁迅,你还差得很远”。日本学者藤井省三称“鲁迅文学永远活在日本人心底”。许多日本大中院校的鲁迅研究会等活动团体至今已活跃了六七十年之久。
韩国早在日剧时代的1927年,就发表了柳树人翻译的《狂人日记》,1949年,韩国中学教科书《中国语.读本篇》收录了《药》、《故乡》,此后又收录了《一件小事》和《孔乙己》,韩国《文学》教科书收录了《阿q正传》《风筝》《雪》《故乡》。战后韩国最著名思想家之一李泳禧1995年发表《吾师鲁迅》,称“如果说我对这个社会的知识分子和学生产生了某种影响的话,那只不过是间接地传达了鲁迅的精神和文章而已。我亲自担当了这一角色,并以此为满足”,文学家朴宰雨在《韩国七八十年代变革运动与鲁迅》高度评价鲁迅作品对韩国文化、思想界的影响,甚至认为“应该将鲁迅列入韩国文学和韩国领域范畴”,而不应将他视作外国文学家。韩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各国研究鲁迅数量最多的国家。据统计,1934—2018年间韩国共出版关于鲁迅的单行本书籍790余件,其中包含韩文639件、中文138件、日文18件、德文1件。1992—2018年间韩国学术杂志共发表关于鲁迅的论文250余篇,其中韩文222篇、中文5篇、英文2篇。1980—2018年间韩国学生共提交关于鲁迅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66篇,其中硕士论文49篇,博士论文17篇。韩国文学家金良守称“鲁迅是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越南等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接触鲁迅作品,其中泰国1984年在《世界书》杂志上刊出《鲁迅100年——鲁迅与世界文学》,是东南亚迄今介绍鲁迅最为系统的文章,自1952年《阿Q正传》翻译成泰文后,出现了许多版本的泰文译本,以至于比较不同译本成为多位泰国研究者的课题。缅甸著名文学家敏杜温(儿子吴廷觉曾担任总统)1961年曾到访中国,其《世界人文指南》中长篇系统介绍了鲁迅及其作品。蒲甘出版社2007年出版了丁貌敏所著《世界名人的偶像》,其中专门有一个章节,将鲁迅和瑞典“和平国父”德钦哥达迈相提并论。
在英语世界,最早介绍鲁迅作品的是美国,1927年《当代历史》杂志上,学者巴特勒特首次系统介绍鲁迅短篇小说,并给予高度评价,此后又涌现出美国浦嘉珉(James Reeve Pusey)、郑爱玲(Eileen J. Cheng)、布朗(Carolyn Brown)、寇志明(Jon Eugene von Kowallis)、伊维德(Wilt Idema),英国杜博妮(Bonnie S. McDougall)、卜立德(David E. Pollard)、·谭布林(Jeremy Tambling),加拿大福斯特(Paul Foster)、拉尔森(Wendy Larson)、傅佛果(Joshua J. Fogel),澳大利亚黄乐嫣(Gloria Davies)、新西兰韩南(Patric Hanan)等以研究鲁迅著称的学者。“英语系”对鲁迅的研究,以涉及面广阔、思维大胆活跃著称,其中韩南《鲁迅小说的技巧》和美国学者莱尔(William Lyell)《鲁迅的现实观》,被公认是海外鲁迅研究的扛鼎之作。
欧洲最早的鲁迅作品译作《阿Q正传》系英国伦敦劳特利奇公司1930年出版,但出版的却是敬隐渔的法语版,而早在4年前此人部分翻译的该作品就在法共文学刊物《欧罗巴》上发表。1953年,第一部完整翻译版《阿Q正传》由诗人雅马蒂从俄文版转译,并由巴黎联合出版社出版,1959年,《故事新编》法文版由主流出版社加里马尔东方知识出版社发行。法国对鲁迅作品的介绍最突出的特点,是突破欧美集中于其小说的窠臼,1973年“百年出版社》就曾发行卢瓦尔《这样的战士》鲁迅散文、诗歌、杂文集,甚至收集了海外不多见的鲁迅古文和格律诗。1976年和1978年,曾在北语任教的于连先后翻译出版七大东亚出版中心版《朝花夕拾》和《华盖集》。米歇尔.卢瓦尔夫人的“鲁迅翻译中心”成为海外鲁迅研究重镇。
此外,在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丹麦、瑞典,也陆续出版了一些鲁迅译作,涌现出一些鲁迅研究学者。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苏联是亚洲以外研究、翻译鲁迅作品最早的国家,1925年化名“王希礼”的瓦西里耶夫就将《阿Q正传》分已成俄文,四年后由列宁格勒激浪出版社出版,1938年苏联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所纪念鲁迅逝世两周年的专辑《鲁迅纪念论文译文集》,成为二战前后欧洲各国转译和介绍研究鲁迅作品的“蓝本”。在中苏关系未破裂之前,鲁迅作品被收入苏联中小学教科书和儿童读物,并翻译成几十种苏联民族语言。
在第三世界鲁迅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如埃及开罗出版社早在1956年就出版了宰亚恩翻译的“一个人的故事”(《阿Q正传》的阿语版),著名作家密加韦将多部鲁迅短篇小说翻译成阿拉伯语,并称“这位伟大作者对我写作技巧有很大影响,我至少15部以上作品受其启发,从鲁迅那里我学会了如何用新的方式和技巧改写我们自己的本土民间故事”。
进入21世纪,海外鲁迅研究仍方兴未艾,并更多摆脱传统思维定式窠臼,迈入更广阔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