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空军出动34架次歼-16和12架次轰-6,在两架空警-500预警机的指挥下,前出巴士海峡进行飞行训练,以前所未有的强大阵容,对英美多艘航母在周边海域的挑衅进行反击。在歼-10体型偏小,歼轰-7A性能略为老旧,歼-20尚无反舰能力的情况下,歼-16和轰-6实际是当前反航母能力最强的两款国产军机。而在反航母这项战略任务中,这两者究竟谁担负的责任更重,其实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蠢蠢欲动的英美航母集群
从表面上看,歼-16毫无疑问占据明显优势。首先,歼-16是一款多用途重型战斗机,既能搭载鹰击-83、鹰击-12等国产反舰导弹,又能搭载霹雳-12、霹雳-15中距空空导弹和霹雳-10近距格斗弹,是一款名副其实的对空、对海多面手。其次,歼-16的航电系统更加先进,尤其是机首的大功率有源相控阵雷达,在240千米左右能够发现7000吨级水面舰艇目标,完全具备独立搜索并攻击大型舰艇的能力。最后,比较而言歼-16机体更小,在转场和集群进攻时,需要的地面保障、后勤维护要求更容易达到,而体型较大的轰-6在原驻地尚可得到妥善维护,一旦部署到前进或转进基地,往往只有机场露宿的待遇,对飞机妥善率有着明显影响。
歼-16的性能令人信服
但歼-16的上述优势,在反舰作战时表现的相对突出,而反航母虽然也属于反舰作战中的一种,但对于作战平台的要求,却与普通反舰行动截然不同。一般来说,海上舰艇编队按照防空能力强弱,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最常见也是最弱的,就是由多艘驱逐舰、护卫舰组成的普通海上编队,其主要防空能力是通过搭载的大型对海搜索雷达和防空导弹来保证,由于舰载雷达高度始终在海平面100米以下,无论功率多大,性能多优秀,这些雷达受制于地球曲率,对掠海飞行反舰导弹的探测距离都只有50到60公里,基本上只有几分钟反应时间,很容易遭受损失。在1982年的马岛战争中,英国特混舰队虽然包含两艘轻型航母,但由于航母上并未搭载任何预警机,被迫通过派遣驱逐舰、护卫舰前出的方式,获得对空预警能力,这也是英国多艘驱逐舰、护卫舰被阿根廷空军击沉的关键所在。
被击沉的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
再强一些的,就是携有舰载直升机预警机的海上编队。一般来说,由于舰载直升机预警机体型大、维护复杂,往往搭载在轻型航母或滑跃起飞的中型航母上,英国海军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编队、印度海军的“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编队,都属于这一范畴。这类编队在海上行动时,舰载直升机预警机会前出80到100千米,在3000到4000米高度上巡航,能将对空预警范围延伸到200千米左右,使得编队应对反舰导弹的时间增加三到四倍。但由于这个距离没有超过绝大多数反舰导弹射程,很难直接攻击反舰导弹载机,仍然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因此只能算是治标不治本。
英国航母数十年来一直使用预警直升机
最高级别,当然是搭载固定翼舰载预警机的航母编队。目前,仅有美国核动力航母打击群和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编队达到这一级别。其中,弹射起飞的舰载固定翼预警机,可以在距离编队核心150到200千米,8000到9000米高度巡航,将编队对空警戒范围扩展到450千米(主要威胁方向)、300千米(次要威胁方向),这已经超过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反舰武器的有效攻击距离。准确地说,目前全球只有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三个国家,能够在400千米以外发起反舰攻击。
美国航母搭载的固定翼预警机非常重要
看得出来,作战距离是普通反舰攻击与反航母攻击的最明显区别,其中又以200千米、300千米这两个距离最为关键。目前,国内使用的空基反舰导弹大致有三个型号,分别是鹰击-83、鹰击-12,以及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鹰击-100。其中,鹰击-83是90年代末完成的一款高亚音速反舰导弹,其特征是体积较小(长约5.5米,直径0.4米),重量较轻(全重约0.6吨),适装性非常好。无论是022导弹艇,还是052C型驱逐舰,乃至于歼轰-7A战斗轰炸机、歼-10战斗机均可搭载,唯一的问题在于其射程较短。作为一款有效射程在180到200千米的反舰导弹,鹰击-83用来攻击普通海上舰艇编队,或拥有直升机预警机的海上编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用来攻击美国核动力航母打击群就很吃力,短缺的100千米,意味着载机至少要冒着敌方防空火力向前飞行近10分钟,这基本与自杀无异。
挂载鹰击-83的歼轰-7A
相比之下,鹰击-12的性能就优越得多。从近期中航工业在航展上公布的数据来看,性能有些缩水的出口型鹰击-12E有效射程就已达到290千米,国产自用版本有效射程达到350千米并无问题,完全能够满足反航母所需。在气动布局方面,鹰击-12采用了轴对称四进气道布局,四个进气道呈X形分布在弹体周围,这种布局进气道性能较好,结构比较简单,对飞控的要求也不高,因此被多款超音速反舰导弹使用。此外,鹰击-12使用的是亚燃冲压发动机,外部气流在减速后才进入燃烧室燃烧,在这个过程中气流温度迅速上升,会明显影响发动机性能,再考虑到材料、冷却、制造技术等因素,一般认为亚燃冲压发动机的实际工作范围在3马赫左右。在实战中,鹰击-12能够先在高空以高亚音速飞行,末端降至掠海高度,再以高超音速进行攻击,既能延长射程,也能有效提高突防性能。而且超过250千克的高能战斗部杀伤力很大,理论上三枚就能对美国海军10万吨级航母造成重创,唯一的问题在于,鹰击-12的尺寸和重量也很惊人。
轰-6N挂载鹰击-12飞掠美国航母(CG)
作为一款体长超过6米、重量超过两吨的重型反舰导弹,鹰击-12的有效搭载平台,实际上只有歼-16和轰-6。虽然理论上歼轰-7A也能搭载,但由于对飞行性能影响过大,因此并未真正搭载过。歼-16由于机翼翼展较大,内油充足不需要挂载副油箱省下了重型挂架,且采用全新数字电传操纵系统,理论上能一次性搭载四枚鹰击-12。当然,由于鹰击-12体重和体长太大,歼-16在搭载四枚导弹之后,飞行重心控制非常艰难,尤其是低空飞行时,在紊乱的低空气流中很容易失去控制。因此,歼-16往往只在机翼最内侧挂架搭载两枚鹰击-12,剩余挂架用来挂载反辐射导弹、中距空空导弹及电子吊舱等。
歼-16的挂载条件比较优秀
相比之下,轰-6可以游刃有余地挂载4枚鹰击-12,并且凭借换装的大推力D-30 发动机,实现超过2000公里的作战半径,进而从容地对敌方核动力航母战斗群进行攻击。至于一直很少见的鹰击-100反舰导弹,一般认为这是在长剑-10对陆巡航导弹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款远程反舰导弹,走的是远射程、智能化的路子,最大射程500到60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在0.9马赫左右,采用非常先进的惯性加数据链修正及末端主动雷达复合制导模式,其弹长、弹重与鹰击-12非常相似,因此歼-16搭载鹰击-100的能力,同样只有轰-6的一半。
挂载长剑-10的轰-6K
此外,在反航母作战中,歼-16有源相控阵雷达的优势并不突出,毕竟战斗机的机载雷达始终不能和预警机这种更大的专业型号相比。事实上,这种超过300公里的反舰攻击,必须通过数据链得到卫星等完整体系支持才可能实现。而歼-16优异的飞行性能,在这种作战中同样没有什么优势。唯有可维护性优势还比较明显,但这种优势在轰-6的两倍载弹量和1.5倍航程面前,又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因此,在反舰作战的最巅峰——反航母作战中,轰-6虽然看起来平台老旧,但由于作战形式特殊,反舰导弹载机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仅仅起到载运、发射导弹的作用。而轰-6凭借大载弹量和大航程优势,其作战效果明显优于歼-16,这也是国内近些年来花费大量资源,将轰-6升级到轰-6K、轰-6J和轰-6N等先进型号的重要原因。
海航的轰-6J
事实上,美国与俄罗斯也同样非常重视B-52H和图-95M这种老掉牙的轰炸机型号。在上个月,美国空军一方面像英国罗罗公司购买了价值超过20亿美元的608台发动机,为美国空军的76架B-52H战略轰炸机换装,使这批“老马”进一步服役到2050年;另一方面,美国空军一口气退役了17架性能明显优于B-52H的B-1B战略轰炸机,而按照美国空军未来规划,剩余45架B-1B和20架 B-2A隐身战略轰炸机都将先后退役,最终形成B-21新型隐身轰炸机与B-52H两者并肩作战的情况。看得出来,轰-6、B-52这种“老旧”型号在未来现代化战场中,凭借存量大、成本低的突出特性,依然会备受青睐。
轰-6外海巡航已成常态
目前,国内很多人对于轰-6各种改进型号认可度不太高,普遍认为其性能略逊,颜值也比较低,普遍对未来轰-20隐身战略轰炸机非常期待。但事实上,即使轰-20批量服役,其制造和使用成本也势必非常高昂,而轰-6大载弹量、大航程和低使用成本优势,是其他机型所无法取代的,最终很有可能出现与美国类似,由轰-20与轰-6并肩作战的局面。而在轰-20现身之前,轰-6显然是最大的主力作战机型,其在反航母作战领域的独有优势,更是歼-16、歼-20等高性能战斗机无法取代的。作为一款服役数十年的“老兵”,轰-6仍然会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