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 | 鱼儿游过的大地

发布时间 :2023-10-30

​​沿着河床弯弯曲曲、温柔的曲线,放舟辽河顺流而下,待到朝雨浥去轻尘,心情愈发沉静,拐过胳膊肘急弯,水面瞬间变得开阔,一座跨度超过三千米的拉索大桥横亘在眼前。近乡情怯,心旌摇曳,过了这座流域最大、也是最后一座桥,前面就是海,海纳百川的海、海阔天空的海。奔腾几千里的辽河水即将功德圆满,在这里遂了初心,涅槃重生。

 

海之东、河之南这片河海相拥之地,历经几万年的变迁,或沉寂于海底,与鱼儿相嬉戏,或暴露于烈日之下,接受大四季的洗礼,时隐时现,反反复复,直到几百年前才告一段落,海水远遁,让出了这片鱼儿游过的大地。
 

退海之地盐分高,远望白花花一片,泛着银光。近看也有养眼的绿色和激昂的红色。

 

绿色来自芦苇——高盐之地特有的植物。茎干直立有节,类似竹子,但低矮,偏软,没有高耸、挺拔之气。叶片披针状线形,相较于竹叶更柔软,更适合弯曲做型,浸泡一夜之后,取两三片窝成圆锥状,放入江米、红枣、红豆折好,再用马蔺扎紧,一个北派粽子就可以下锅蒸煮了。

 

红色来自碱蓬草,同样出自寒门。三月,春寒还在料峭,碱蓬草便迫不及待地从地里挣扎出来,恣意地蔓延,疯狂地跑马圈地。开始是绿色,后来变成粉红。待到秋风乍起,又变成深红。花红得烂漫,草红得朴实。风起的时候,朴实就变得荡漾,像团火,终于燃烧起来。海水若是安静,那就动静两相宜,相安无事。海水若是疯狂,那便与浪共舞,各领风骚。

 

碱蓬草最红的时候,芦苇已经人老珠黄。草之红、苇之黄、海之蓝,三原色连在一起气势磅礴、气象万千。盐碱地植物特有的苍凉悲壮气质,遭遇海的包容浑厚,瑟瑟秋风又起,凭海临风,心生呼啸,即便是胆小的秦舞阳也会变成慷慨悲歌之士。

 

碱性地植物种类少,动物也不多。地表缝隙之间常见水蛇出没,个体很小,没有毒性,还很怕羞,见人就躲。横行的是骚夹子,学名厚螃蟹。体态较小,后壳也就一元硬币大小,两个前鳌结实有力。天黑之后用手电筒一照,趋光的骚夹子立即扑奔而来。不一会,就可以满载而归。骚夹子个小,没有多少肉,过去都是用于炸酱,后来有人发明了骚夹子豆腐。洗净掰开捣碎之后,用纱布过滤出汁,先放入鸡蛋搅拌均匀,再放入小白菜、蟹肉蟹黄烧开,一碗香味四溢的骚夹子豆腐就可以上桌了。老婆饼里没有老婆,骚夹子豆腐里面也没有豆腐,只是形似而已。而味道鲜美是因为滩涂沟塘里的小动物,泥土中的有机质、藻类、植物的根茎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同样喜欢滩涂美食的还有候鸟。每年五月,来自澳大利亚的数十万候鸟跨越太平洋准时来访。在这里充分休息,储备充足的养分。感恩的候鸟们,并非吃完就走,身无长物的它们以集体舞还礼。少则数千,多则数万,突然集结,迎风起舞。没有剧本没有乐谱,没有领头雁也没有指挥棒,却井然有序,大开大合,收放自如,形散而神不散。像顽童的泥巴随意拿捏,像早期四八六电脑的屏保变化随机,像迎风的彩练俊朗飘逸,像绽放的焰火激情四溢。

 

黑色的背,白色的肚,晚霞满天的油彩,火球似的夕阳。色彩在背景板上快速切换,叫声不停变换节奏,从单维空间到双维空间再到三维空间,从视觉到听觉再到沉浸式,就像交响曲,时而奔放,时而婉约,气氛一点点烘托到位,待到临界点一破,水银匝地,裂帛穿云,昙花怒放,万炮齐鸣。

 

如此美轮美奂,当地人称之为鸟浪,附近的广场也以此命名。随着手机、自媒体的普及,鸟浪的名声越来越大。常见大批摄影爱好者手持长枪短炮潜伏于此,更有游客几千里地慕名而来,一睹神采。

 

鸟浪应该是一直都有,只是人迹罕至的从前,无人知晓,无人喝彩罢了。1861年营口开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里,来到这里。这片海开始舳舻云集、千帆竞渡。这里的街开始人头攒动、交投两旺。这里衔辽河,吞渤海,扼守东北腹地,海防位置益发重要。

 

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决议在此修建炮台,防御海上来犯之敌。历时六年,炮台落成,配备了当时最尖端的德国产克虏伯大炮。炮台不仅装备一流,建造工艺也颇为先进。别处的炮台掩体都是用石头垒成,虽然坚硬,但也极易破碎,产生的飞石杀伤力巨大。这里的炮台掩体首次采用三合土工艺,即煮熟的黄米,掺入砂石、白灰、黄土,然后夯实。

 

建成后七年,甲午战争爆发,炮台经受了实战的检验。掩体顶住了日本军舰的多轮炮击。1987年,珠江电影制片厂以此战为背景,原址拍摄了《大清炮队》,主角是当时红透全国的著名影星刘晓庆。
 

现在的西炮台经过彻底修整,已恢复昔日荣光。特别是沿海公路贯通后,西炮台像是这条项链上的璀璨明珠,成为著名的景点。站在炮台制高点上,极目远眺。硝烟散尽的海面波澜不惊,只有几艘小马力渔轮驶过,翻出的白浪温柔娴静。一百年沧海桑田,一百年白云苍狗,让人感叹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

 

回过身俯视这片河海相拥之地。美丽的滨海公路勾勒起轮廓,改造后的公园风景旖旎。曾经鱼儿游过的大地变成了人类的家园,变成了市民休憩之地。

 

喜欢运动的,沿着海岸线吹着海风,骑着自行车;喜欢静的,在芦苇荡里用长镜头留住日落西山的壮丽。戴着软帽的小画家支起画板,任意挥洒;散学的顽童忙着放风筝,踢毽子,再大一点的孩子摆弄无人机。弄潮儿们挽起裤脚,趁着落潮去赶海,坐在长椅上的老人眯着眼睛,晒着太阳,小狗在脚边撒着欢儿……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大抵如是吧。

 

作者简介

  王乐溥,辽宁营口人,作品见于《中国民族报》《散文百家》《四川经济日报》等。


来源 | 中国环境报​​​​

今日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