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词频:上海;女子;无锡;行李箱;一女子;失踪;警方;显示;视频;记者。
图一:关键词云
事件简介:近日,一则“上海长宁独居女子遭杀害后被藏尸行李箱”的消息在网上流传。网传小区监控视频显示一男子拖着行李箱走出,网友怀疑该女子被杀害后装行李箱内运走。13日下午,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获悉,警方已于案发10小时后抓获犯罪嫌疑人,受害人已死亡,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10月13日,据红星新闻报道,与被害人同在该小区的知情人向红星新闻记者透露,案发地就在她住所楼栋后边一栋,作案男子疑似与被害人相识。11日晚8时许,她曾看到小区内有警察前往案发地办案。作案男子和被害人均住在六楼,楼栋相邻,“这个男的就偷窥这个女的,案发当天这个男的好像是去找她,女孩子喊出来害怕了,男的大概就杀人灭口了。”另据极目新闻报道,被害女孩是英国留学回来的,今年入职上海一家公司,眼看即将度过试用期,却不幸遭此劫难。
图二:红星新闻相关报道
图三:极目新闻相关报道
作为一起性质恶劣的杀人事件,独身女性、杀人行为、藏尸手段等“热度标签”引起网友的高度关注。较往常以男女对立为主的论战不休的情况,本次事件不少网友指出并质疑曝光被害人个人信息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图四:信息来源走势图
图五:微博话题数据总览
综合舆情监测系统和微博话题数据总览对舆情热度趋势分析,舆论呈短暂性高热度发酵,网友集中对藏匿行为、女性侵害和受害人隐私保护方面讨论,但受到其他热点事件影响,话题热度在短时间内骤降。
作为一起典型的恶劣杀人事件,案件的共性再次引发网友对女性权益保护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再次加剧男女对立的焦虑。而报道中关于被害人个人信息的大篇幅表述,网友亦颇有微词。
1.窥探欲下的信息不对等之忧
在事件发生后,除案件相关内容,不断有知情人士将受害人信息泄露,如留学经历、工作情况、受害人长相等。内容报道焦点的偏移加剧了舆论焦虑,正如有网友指出,她对施害人一无所知,对受害人无所不知。而这种受害人形象刻板化的行为,亦容易对公众带来错误引导。
图六:网友评论
2.窥探欲下的行为常态化之悲
这种疯狂的背后,既是满足窥探欲的流量宝典,也是对受害人及其家人的二次伤害。同时,这种“人人都可人肉,人人都会被人肉”的风气不加以制止,将严重伤害社会信任感,群众也置于信息泄露的不安焦虑中惶惶不可终日。
图七:网友评论
3.窥探欲下的舆论导向性之问
有网友指出,本次事件虽警方回应及时,但案件本身的信息匮乏,事件关注点的偏移加剧了舆论焦虑。在这种舆论失序下,两性对立、受害人标签化以及受害人信息泄露等言论频频出现,敏感信息的极化加剧舆情疏导的难度。
图八:网友评论
(一)网民舆论倾向性
图九:敏感占比图
图十:敏感走势图
综合敏感占比图和敏感走势图可见,本次事件中敏感信息占比94.09%。随着话题的关注度的提高,敏感信息呈极化状态。
(二)媒体建构与引导
图十一:信息来源占比
图十二:媒体活跃度
通过以上传播平台分析可见,今日头条、新浪网、懂车帝等在报道和传播占据较大体量,成为此事件舆论发酵主体。
梳理舆情发酵时间线及报道内容,主流媒体在构建文本上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关注事件的进展,如光明网《上海一女子失踪被装行李箱抛尸?警方回应:嫌疑人已被抓获!》、九派新闻《上海女子被装行李箱抛尸无锡?警方回应:嫌犯已抓获》、人民资讯《上海一女子被装行李箱抛尸?警方回应:嫌疑人已落网》。
二是案件细节的披露,如:陕西法制网《上海女子被装行李箱抛尸案:凶手住相邻楼栋,可正对偷窥其房间》、极目新闻《上海女子疑被装行李箱抛尸真的假的?事件始末详情最新消息》、新京报《上海警方回应“女子被装行李箱抛尸”,记者探访事发小区》。
三是女性侵害事件探讨,如百家号《上海女子市区家中被害,凶犯用行李箱拖至无锡?女人安全要靠自己》、36kr《上海女子被装行李箱抛尸!为何死者是女性的案件每每可以上热搜?》。
在事件报道中,对案件进展和细节披露的报道占据较大篇幅,其中受害人信息的过度曝光也引起部分网友不适。
本次事件中,对人肉受害者行为的谴责,表明了网友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增强。这对媒体而言也是一次良性的从业素质升级。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对我国人口素质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媒体工作带来新的要求。
目前,舆论导向有失偏颇,一味追求经济效益,造成媒体公信力缺失的状况饱受指责。因而优化媒体在公共事件中对舆情的引导作用,重塑媒体公信力亟待解决。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舆情监测管理能力,对公共热点事件做出及时回应,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减少信息差带来的舆论焦虑。同时联合行业协会,对部分失格媒体做出批评或惩罚,发挥自身的管理作用。
其次,媒体应提高职业素养,重视报道的准确性、完整性、延续性。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公信力。在明确自我价值定位,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同时,避免剑走偏锋,造成事件受害人二次伤害。
最后,作为信息接收者,应明确关心与窥探欲的界限,不应为满足自我的好奇心,肆意践踏他人的隐私权。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直接或间接参与舆论之中。对人肉行为说不,有利于规范媒体报道行为,也是对自我信息安全的保护。
文:张云静
图:源自网络
微信号|XinJingView
新浪微博|舆论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