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
速度节奏是长距离耐力项目的重要制胜因素。节奏也反映了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为 获得最佳运动竞技水平,主观上决策肌肉工作功率和能量消耗分配的生理-心理调控。 因此运动员必须掌握如何控制功率输出获得最优化的能量消耗分配方式,进而在长距离 竞速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
竞走运动员获取优异成绩会受到身体训练水平和节奏控制能力、对手的战术干扰和 裁判员的犯规判罚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符合项目特点、有利于发挥个人最佳水平、有效避免技术犯规的节奏控制策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竞走速度节奏主要采用比赛成 绩事后研究,但集中在前八的“成功运动员”,而“未成功运动员”的研究却非常少。 因此,以田径世锦赛 20 km 竞走比赛成绩研究“成功运动员”的节奏策略以及与“未成 功运动员”的差异,为我国竞走运动员的备战和参赛、青少年队员的训练和培养提高科 学的理论参考。
2 研究方法
为了研究竞走运动员的节奏策略,将 2013 年莫斯科世锦赛 20 km 竞走 48 名完成比 赛的运动员以事后准则组设计按比赛名次 25%比例分成 4 组,分析运动成绩变量、速度 系数变量,揭示其全程、前后半程速度节奏。
3 研究结果
1-4 组个人最佳水平重现能力比例为 97.4%、97.1%、93.7%、90.3%,而组间年龄差 异不显著。1-4 组各分段相对于比赛全程的速度系数平均为 1.4、1.2、3.6、4.8,第 1 组全程速度节奏变异最小,第 2 组次之,表现出整体匀速的“均匀性节奏策略”,3、4 组速度变异大,表现出前高后低、前半程变异后半程下滑的变异型“积极性节奏策略”。 第 3、4 组不适宜的出发速度、前半程高速引发了“撞墙效应”造成后半程速度下滑。 前三名运动员出发阶段(0~8km)采用跟随策略与领先运动员保持间距,在中途阶段(9~ 12km)渐进性加速,间距缩小进入第一集团,在后半程(13~20km)采用交互式跟随争夺名次。
4 研究结论
适宜的节奏策略是除了身体训练水平、年龄、比赛环境外对竞走比赛成绩有重要影 响的因素。高竞技水平竞走运动员重现个人最佳水平的能力强,全程节奏变异小,表现 出整体匀速的“均匀性节奏策略”。低竞技水平运动员表现出前高后低、前半程变异后 半程下滑的“变异型积极性节奏策略”。
竞走运动员的节奏控制是有意识的策略行为,运动员出发策略、峰值速度策略、冲 刺策略都受到比赛情感反应和战术考虑的影响。跟随节奏策略是夺名次竞走比赛中的常 用策略,表现出出发跟随、途中追赶、后程争夺的特点。
高竞技水平的竞走运动员采用适宜的出发策略、峰值速度策略提高比赛中的竞技潜 力,而出发速度过高、不适宜的峰值速度等错误的决策致使比赛成绩落后于基于个人最佳水平的预期成绩。